國慶長假前,中共中央辦公廳正式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黨管人才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軍教授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意見》中明確了“黨管人才”的內涵,不是簡單地把人才管起來、統起來。在他看來,“黨管人才”的價值和作用體現在:作為執政黨,一是要在人才發展方面提出大政方針,明確大思路和大方向;更重要的是,在具體工作中,各級黨組織怎樣為人才的發現、發展、成長創造條件,提供制度環境。
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加強黨管人才工作會議上,將黨管人才的基本經驗概括為八個方面。在涉及人才制度方面,他提到,黨的十七大以來,推進了人才培養開發機制、評價發現機制、選拔任用機制、流動配置機制、激勵保障機制的改革創新,不同程度地破解了許多束縛人才脫穎而出和充分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專訪的幾位專家均肯定人才制度建設的重要性,而針對當前人才制度中出現的若干普遍性問題,如人才和學歷的關系,專業化人才和領導人才如何合理使用,領導干部“臺階制”和“年輕化”一刀切的矛盾,專家表示,要進一步通過制度設計來形成科學的人才制度,“要有一些基本的原則,但每個領域、每個地區甚至每個單位的情況都不同,在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方面都不應該絕對化。”戴焰軍說。
年輕化趨勢明顯
在戴焰軍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近年來,各領域的人才隊伍上都出現丫一些新特點,一是伴隨社會組織形式的變化,人才自身的流動性越來越強;同時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按照原來的人才標準,數量上有了明顯增加,“從總體上看,人才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這些新特點都對人才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年輕化”和“高知化”趨勢在各級領導干部這個群體上表現得十分明顯。
自2011年lo月以來,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黨委先后順利進行了換屆工作。在本輪地方換屆過程中,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下同)的“60后”省委常委所在的群體格外受到關注。據統計,31個省市自治區黨委換屆工作結束后,共產生1960年(含)后出生的省級常委近120位,約占所有省級常委人數的30%,其中最年輕者是1968年7月出生,年僅44歲,目前擔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楊岳。
從年齡層次來看,更多年富力強的“60后”官員開始躋身省委常委,形成了以“50后”為中堅與“60后”搭配的年齡梯隊。其中6位走上了省委或省政府一把手的位置,8位出任省委專職副書記。“60后”周強當選為湖南省委書記,51歲的年齡在以往同級別官員中較為少見,而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胡春華也是一位“60后”地方大員。
在學歷方面,不少省委常委都表現出“高知化”的趨勢,其中不乏“博士”群體。例如遼寧省委書記王珉、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廣西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等均擁有博士學位。由文化部調任甘肅省委副書記的歐陽堅、商務部調任江蘇省副省長的傅自應、廣西調任商務部副部長的李金早、新任山東省副省長夏耕、廣東副省長劉志庚、河北省副省長聶辰席、福建省副省長王蒙徽等,也都具有博士學位。
不過,對于干部隊伍“年輕化”的新趨勢,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釆訪時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分開層面來看,中央和地方情況完全不同。在一些地方,干部隊伍年輕化有些過頭。在縣級層面,縣委書記50歲就不能干了,要退居二線,造成巨大人才浪費、財政浪費,而過于年輕的80后干部由于資歷和閱歷不夠,過早走上領導崗位,不僅無法開展工作,這種制度安排還給領導干部子女晉升提供了空間,容易造成腐敗現象。“年輕化是一個大的趨勢,后浪推前浪,這是一個規律,但是不同層面上年輕化的標準,內涵應該是有差異的。從有的基層來看,過度了。”
在汪玉凱看來,在國家層面,干部隊伍年輕化步伐并不慢,在省部級高官中,60后人數占到30%多,比例并不低,但關鍵需要形成真正的制度化,“長遠來看,要通過改革完善制度來解決問題。”
執政黨要成為“伯樂”
在戴焰軍看來,人才隊伍年輕化、知識化趨勢,一方面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體現出高層對于人事布局的戰略思維。
2003年12月,在第一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指出,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切實加強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組織領導。自此,“黨管人才”四個字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到人們的視野。
2007年,中共十七大將人才強國戰略寫入黨代會報告和黨章,標志著人才工作提升到了國家最高戰略層面。
2010年,中央頒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未來十幾年我國人才發展進行系統謀劃,表明黨和國家已經完成我國人才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
到2011年年底,國家人才發展規劃中提出的12項重大人才工程已經全部啟動實施。此外,國家36個部委系統共計劃實施人才工程150項,各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計劃實施人才工程449項,各市(地、州、盟)計劃實施人才工程3570項,其中大部分都已經正式啟動。
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干人計劃”經過三年多的發展,目前已累計引進2793人。《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即“萬人計劃”),決定用10年時間重點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在“干人計劃”等工程帶動下,各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計劃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2萬人。
“過去管能發現人才的叫伯樂,現在講黨管人才,黨就要做好伯樂,各級黨組織要及時發現人才,給人才培養、成長、發展、使用,創造更好的條件。”戴焰軍說。
區分政務官和事務官
戴焰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前述《意見》的出臺既有對近十年人才工作的經驗總結,也有當前的現實針對性,“明確提出了很多關于人才的領導體制、工作格局、運行機制和規范,很重要的目的,在于使人才工作更為科學化,更為適合人才自身的成長發展規律,更有助于各方面人才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作用。”
在戴焰軍看來,當前人才制度建設中需要特別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如何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他舉例說,在高校、科研機構普遍存在一種現象,對于教學、科研好的人提拔一個領導崗位。“這是否對人才發展提供了最好條件,我不這么認為。有些人適合搞科研,適合在專業領域內發展,讓他去當領導,不一定合適。這也是‘官本位’的文化傳統在當下的體現。”
在對人才內涵的理解上,也需要進一步破除固有觀念,“到底什么是人才?環衛工人中就沒有人才?廚師就沒有人才?各方面相應領域都有自己的人才。”戴焰軍說,另一個需要矯正的觀念是,人才和學歷的關系,“人才和學歷是有聯系的,但不能完全劃等號。很多領導干部都想搞一個博士學位,這陷入另一個人才怪圈。”
而在領導干部的人事制度安排上,更多制度設計尚待完善。“按照當前很多地方領導班子的計劃,一定要有一個70后或者80后干部,這都是人為計劃出來的年齡結構。”中央黨校教授高新民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在干部人事隊伍上,卡比例,包括各種年齡比例、性別比例都是一種機械化思維,“都是計劃經濟思維鬧出來的”。
中央黨校教授林喆則建議,應該從制度設計上區分政務官和事務官。“政務官主要是民選的官員,例如各級領導,年紀大一點不要緊,要保證工作和政策的延續性,也要有豐富工作經驗。而事務官需要年輕點的,可以加快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