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撫順市民葛鳳英沒有想到,10個月前,身高1米78、體重近200斤的她,會在一次簡單的腳氣治療后,失去丁六根腳趾。
此次治療,徹底改變了葛鳳英一家的命運。更讓她想不到的是,自己曾經那么信任的大夫,居然是一名沒有任何醫療背景的假醫生。
作為一個二級公立醫院,撫順縣中醫院曾經是撫順地區效益最好的醫院之一,如今卻只能靠“合作”科室來維持。
腳氣引發的截肢
9月24日,遼寧省撫順市葛布街道的一棟略顯破舊的居民樓下,兒子劉大海吃力扶著72歲母親葛鳳英的胳膊,正向家中緩慢走去。葛鳳英推開兒子的手,想要獨自上樓,可身體搖擺一下,險些跌倒,劉大海只好上前將她扶穩。
2011年11月,患有小腿丹毒(一種累及真皮淺層淋巴管的感染)的葛鳳英,經一名三輪車夫介紹,來到了撫順縣中醫院治療,醫院門診部一名叫做丁立吉的女“大大”接待了葛鳳英,并且承諾會藥到病除。
3天后,葛鳳英因為雙腳腳氣嚴重,又聯系到丁立吉。這位“全能大夫”開始為其治療腳氣。
2011年11月24日上午,丁立吉帶著一瓶“冰醋酸”來到葛鳳英家中。丁立吉用醫用棉條蘸滿冰醋酸,夾在葛鳳英10個腳趾中間,叮囑她躺床靜臥,等棉條干爽可取下。丁立吉走后,葛鳳英感覺雙腳火辣辣地疼,可老人一直咬牙堅持。
當日下午,葛鳳英的兒子劉大海回到家中,看到母親的腳趾已經被燒得布滿水泡,立即將棉條扯下,用清水沖洗。鉆心的疼痛,讓葛鳳英好不容易忍到第二天。丁立吉再次來到葛鳳英家,為其雙腳抹上燒傷藥物,每天給她輸一瓶“抗炎止疼”的點滴,持續一周后,葛鳳英將紗布打開,眼前的一幕,讓她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葛鳳英的10個腳趾變成黑色,幾根腳趾還粘在一起。在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葛鳳英雙腳被診斷為藥物燒傷。此后,她的雙腳6根腳趾出現創面,肌肉壞死,不斷流出惡臭難聞的膿水,經專家會診,葛鳳英必須立即截去壞死腳趾,才能保住兩個腳掌。
絕望的葛鳳英在撫順當地醫院進行了腳趾截肢手術,兩只腳除拇指和小指外剩余的6根腳趾齊根截去。
“被承包”的科室
截肢后,劉大海去找撫順縣中醫院皮膚科為母親討說法,卻發現皮膚科診室大門緊鎖,丁“大夫”已下落不明。
“院方當時的說法是,丁立吉并非撫順縣中醫院在職醫生,而是承包廠皮膚診室,接攬業務。”劉大海說。
撫順縣衛生局局長劉恩靖亦向《中國新聞周刊》證實,丁立吉并非醫生,也沒有執業醫師資格證。
由于找不到丁立吉,劉大海只能找院方賠償,經過數輪艱難的談判,院方將賠償金從10萬元漲到20萬元,雙方最終簽訂賠償協議。
“縣中醫院一直都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去年我剛接任衛生局長的時候,醫院職工平均一周得來縣政府門前鬧兩次。”9月10日上午,撫順縣衛生局局長劉恩靖向《中國新聞周刊》坦承。
劉恩靖說,2012年7月,撫順縣中醫院全體員工集體反映原縣中醫院院長胡大偉貪占、違規承包、出租診室的問題,縣衛生局核查后發現,撫順縣中醫院確實存在著管理混亂,胡大偉在任期間管理方式粗放、不民主,個別合作經營的協議不規范,最終給予胡大偉黨內警告處分,免去撫順縣中醫院院長職務,任撫順縣醫院院長助理。
劉恩靖介紹,對于以前一些不合理的協議,縣衛生局已經找法律顧問進行修改,縣中醫院已經走上了正軌,醫院的職工如今每月能拿到60%的工資,而在此之前每月最低只能拿到20%。“員工已經很滿足了。”劉恩靖說。
中醫院的老員工倪風霞說,在20世紀90年代,個體私人診所沒有放開,縣中醫院曾一枝獨秀,承載著當地以及撫順市部分區級直屬單位的公費醫療、指定就診的職能。
1990年倪鳳霞大學畢業后,進入撫順縣中醫院工作,當時縣中醫院的醫療水平過硬,很多附近居民都愿意來此就醫,單位效益好,職工收入高,是學醫畢業生的首選單位。
在倪鳳霞的記憶中,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醫院由于效益變差,開始學習其他地方“出租”科室,第一間被承包出去的是當時最賺錢的婦科,承包者是該院的一名婦科醫生。
隨后,皮膚科等科室也相繼被出租,承包科室的人最多時甚至將撫順縣中醫院近一半的面積租了下來,自己經營。
在倪鳳霞看來,為了生存將科室外包,對于醫院來說無異于飲鴆止渴。此舉也讓醫院陷入窘境:外包診室越多,診療越不負責任,敗壞醫院名聲,醫院的患者人數也劇減。
倪鳳霞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到了2001年,撫順縣中醫院由于經營不善,每月工資只發50%,沒過多久又縮減到20%。合作經營?
2004年,由于衛生部開始嚴打醫院科室外包等行為,撫順市中醫院將由外包改為“合作經營”。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撫順縣衛生局長劉恩靖始終強調,縣中醫院目前存在的不是科室外包或者出租,而是合作經營。他解釋說,所謂科室外包,是指承包者交了承包費用后,在診室內的醫費用均屬于承包者。而合作經營,則是指承包者在診室給患者看完病后,患者把錢交給醫院,醫院再根據事先的協議按比例給承包者分成,兩者的區別在于,錢是否經過了醫院這個環節交給承包者。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目前,撫順縣中醫院共有4處掛牌院區,除了總部是一座2層建筑外,其余3處院區均為一層建筑,面積僅數百平方米。
令人蹊蹺的是,同一個醫院竟然有兩個皮膚科。盡管造成葛風英截肢的皮膚科已經停業,然而,在一路之隔的院區北側,另一個皮膚科仍在營業。承包者孫玉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在此已承包經營3年,每個月向醫院交1000元房租,收入靠藥品加價和治療費,之后醫院按照藥品價格的30%返還給她。
除此之外,該院婦產科也被承包出去。承包者為本院醫生金玲和一名王姓個體診所老板。金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是以每年20萬元價格承包的。在10間掛牌診室里,除了金玲和另一名本院醫生以及藥局的配藥師外,其余均為聘用或外來人員。
而在另一處位于撫順永安小區附近的院區里,只有2名撫順縣中醫院的在職醫生。一名叫王敏的下崗職工承包了內科。王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1985年畢業于撫順一所衛生學校,畢業后一直在當地煤管局醫院上班,2000年,從一名護士成為一名下崗職工。
下崗后,王敏東拼西湊10萬元錢,盤下了一間社區衛生服務站,雇了醫生和護士經營。2010年,王敏開始與撫順縣中醫院“合作”經營撫順縣中醫院永安小區分診部。
王敏坦言,當初以每月千元價格租用診室時,與院方簽訂了3年合同。支付完房租,王敏就可以在門診部內雇人行醫,患者的費用全部交給王敏,診療時開出的藥品也全部由王敏自己從外購買。
像丁立吉一樣沒有執業醫師資格證的“醫生”并不鮮見。在撫順縣中醫院的一樓大廳內,碎石科的廣告極為顯眼。該院一名副院長向記者承認,這位楊姓主任并非醫生,只是負責維修碎石機的機械工,從來也沒有做過碎石手術。然而,令人錯愕的是,在診室內的就診記錄上,這位楊主任簽名接診治療的患者至少有上百名,
“這臺碎石機是一個南方老板買的,對于他們的事我們也不參與管理,都是以前的院長(胡大偉)同意的,他們有沒有醫師證,我們真的不清楚。”該院辦公室負責人表示。
涉嫌出借醫療機構經營許可
撫順縣中醫院是二級醫院,國家每年撥款8萬元,購買設備等專項資金另外撥款。當地一位接受采訪的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區縣級公立醫院里,科室外包在撫順并非秘密。這些醫院在國家財政的支持上,技術人員的配備上遠遠落后于三甲醫院和一些私人醫院,為了生存只能將科室外包,或者變相合作。
長期關注醫療糾紛的北京華衛律師事務所律師鄭雪倩表示,為了促進醫療機構的發展,國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衛生領域,如果是合作經營,那么公立醫院作為國有資產,發生了所有權的變化,必須要經過財政局等相關部門的審批。否則社會經營者沒有注冊資格,那么醫療機構與其合作就涉嫌出借醫療機構經營許可。“撫順縣中醫院就類似這種情況。”鄭雪倩說。
而如何解決中醫院的經營問題,劉恩靖有著自己的想法。他說,目前正在醞釀將縣中醫院搬遷至距撫順市區20公里外的后安鎮,利用當地豐富的中草藥資源,開展特色中醫診療手段,更好地為縣內群眾服務。同時與撫順市內的知名大醫院合作,名醫坐診,實行利潤分成,幫助大醫院分流患者。并且開展對縣鎮企業,農民的體檢業務,增加收入來源。
事實上,由于科室外包,全國各地頻出醫療事故。2004年,衛生部就已經開始嚴打醫院科室外包、出租科室的違法違規行為;2005年11月3日,衛生部還頒布《關于打擊非法行醫專項行動責任追究的意見》,嚴打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出租科室…‘外包科室”的行為。
如今,72歲的葛鳳英要靠人攙扶才能走路,盡管得到了醫院的賠償,但她仍心有不甘,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只是希望。這樣的悲劇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