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8月16日奇虎360推出搜索引擎開始,360和百度之間就被認為必有一戰。
起初只是一些小動作,使用360安全瀏覽器的用戶發現,網頁上搜索欄的默認搜索引擎從原來的谷歌被換成了“360綜合搜索(以下簡稱‘360搜索’)”;在360瀏覽器訪問百度首頁,也會被提示“糟糕!百度搜索好像出現了問題……”建議用戶切換到360搜索或其他搜索,并且設置了記住選擇按鈕。
用這樣“悄悄的進城,打槍的不要”的方式,倚仗360瀏覽器龐大的裝機量,上線短短幾天的360搜索市場份額就達到10%,一舉超過搜狗、谷歌和搜搜,成為了中國市場僅次于百度的第二大搜索引擎,“8.28”夜戰
百度打響了這場搜索戰斗的第一槍。
8月28日晚9時左右,通過360搜索訪問百度知道、百科、貼吧等服務的用戶發現,頁面被直接強行跳轉到了百度首頁,涉及的瀏覽器包含360、IE以及Firefox,而谷歌Chrome瀏覽器似乎未受影響。360綜合搜索所采用的百度產品、包括新聞、圖片、MP3和地圖等服務,其搜索結果也會被直接跳轉至百度首頁。
這時,位于北京通惠時代廣場的奇虎360辦公室,總裁齊向東正帶領員工研究對策。
不久之后,360的反制行動開始了。使用360搜索的用戶點擊來自百度的內容時,顯示的頁面是當晚6點左右儲存的“網頁快照”。
資本市場對這一戰給出的判斷是:先下手為強。百度股價當天上漲近3%,而360股價下跌超過5%。
次日,360繼續反擊。360網址導航搜索框里所有百度的產品被全部撤掉,新聞搜索改為由360搜索提供,百度百科被換成了互動百科,MP3改成搜狗,谷歌地圖則替代了百度地圖。
對于這樣一場戰斗,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評論道:“百度和360今晚的爭奪戰誰會輸?答:用戶。”
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煒對此的回應則是:“中國有壟斷八成的搜索巨頭,讓用戶沒有選擇,這才是對用戶和行業最大傷害。谷歌用戶經常因為網絡中斷而不得不使用它(按:此處指百度),因為用戶沒有選擇,所以搜索巨頭可為所欲為任意操縱搜索結果,道德譴責輿論批評對巨頭無效,只有競爭打破壟斷才會讓消費者和行業獲益,競爭會改善搜索質量,讓用戶成為贏家。”
短兵相接之后,雙方似乎歸于平靜,直到9月20日,奇虎360啟動獨立域名“www.s0.CON”,只提供“新聞、網頁、視頻”三個類別的搜索。而目前所有通過360搜索跳轉到百度產品的搜索請求,仍會被統一被處理成直接跳轉到百度首頁+關鍵詞,并在網頁最上端會顯示“點擊這里繼續訪問您選擇的百度知道結果”的鏈接。
除了8月28日那一場戰,資本市場的反應似乎偏向于更加看好360搜索。美國時間8月16日開盤時,奇虎360公司的股價為18.66美元,10月8日收于22.65美元,上漲21.38%,同一時間段百度股價則下跌14.49%,從8月16日開盤時的133.66美元跌至10月8日收盤的114.29美元。
爭議Robots
全球最大的中文互聯網數據統計分析服務提供商CNZZ的數據顯示,在360搜索上線前的8月15日,百度的市場份額為75.44%,而一個月之后的9月15日,百度的市場份額降至64.12%。
而與份額被挖走一大塊相比,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百度認為360搜索違反了國際通行的搜索引擎抓取網站后臺信息“Robots協議”,大量“竊取”了自己的搜索結果,如果360搜索曾直接抓取了百度知道、百度百科大量內容。
“Robots協議”最初是由谷歌提出的,是網站管理者為防止被別人肆意抓取內容而寫入網頁腳本里的“權限警告”,用來告訴搜索引擎的Spider程序(搜索蜘蛛或搜索爬蟲)哪些內容可以抓,哪些不可以,
8月31日,百度互聯網數據研發部經理趙明華在披露了一次針對360搜索的“捉鬼”行動,他使用360瀏覽器瀏覽一個獨立的“魚餌”網頁,幾小時后這個網頁便被360搜索抓取到,而根據此網頁的“Robots協議”,這是不被允許的。
“但是360并沒有遵循這個基本原理,而是利用瀏覽器來直接非法地收集用戶訪問隱私,交給它的爬蟲抓取,從而使得在360能夠搜索到,而其他搜索引擎都是搜不到的。”趙明華向《中國新聞周刊》解釋道,更嚴重的是。360搜索還有可能抓取用戶的隱私信息。
有用戶反應,在通過360能夠搜索到自己在360充值中心的交易記錄,話費充值號碼、金額、訂單號等交易數據都被清楚地顯示在網頁上。不過在《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親身試驗的過程中,并未發現個人的網上交易被360搜索抓取的現象。
對于《中國新聞周刊》提出的關于“360搜索違反Robots協議抓取客戶隱私信息遭質疑”的提問,周鴻瑋并未正面回應,而奇虎360在8月29日發布的《建設一個安全、干凈、有效競爭的互聯網搜索市場——關于360搜索的幾個說明》中稱。360綜合搜索是獨立的搜索引擎,同谷歌、百度、搜狗一樣,擁有自己龐大的搜索爬蟲體系,通過通用的搜索技術為用戶提供搜索結果,而非“元搜索”,即“搜索的搜索”,360搜索并非整合、調用、優化其他搜索引擎的結果。
搜索淘金
雖然談起360推出搜索只是“想要打破壟斷,讓用戶有更多的選擇”,但周鴻棉的算盤顯然不會那么簡單。
自2005年創立開始,奇虎360的產品一直打的是免費牌,其自身的盈利模式并不十分明晰;主要依靠導航頁廣告收入。導航頁廣告收入主要是面對互聯網公司,而搜索引擎可以讓360的流量賣給傳統企業。
奇虎360最近的一份財報顯示,2012年二季度,公司凈利潤為7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110萬美元下滑了36.9%。在這個時候,360尤其需要一個能夠確定賺錢的項目。
在如今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幾大熱點領域中,電子商務還處于燒錢階段,賺錢遙遙無期,移動互聯網剛剛起步,變現為時尚早,即使如火如茶的社交網絡,也依然是相對模糊的商業形態,還在苦苦尋找盈利模式當中,只有搜索引擎依靠競價排名、關鍵字搜索等形式的廣告收入清晰明確,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最好的商業模式。
百度就是最好的證明。百度的財報顯示,其收入幾乎全部來自廣告業務。2011年,百度總營收為人民幣145.01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144.90億元都來自在線廣告營收。2012年前兩個季度,這種局面并沒有改變,廣告營收占百度營收的總體比例都超過99.9%。
360看中的也許也是這一點。對此,周鴻棉也并不否認。“搜索的商業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只要能夠拿下足夠的市場份額和流量,搜索的商業化不是問題。”周鴻棉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認同搜索的商業模式的同時,周鴻棉手上還握有拿下足夠市場份額和流量的重要武器;導航站和瀏覽器,根據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要么在瀏覽器里直接搜索,要么在瀏覽器中打開的導航站里搜索,這兩種習慣的比例大約是1:1,而360擁有中國用戶量最大的導航站和國產瀏覽器,因此360推出自己的搜索引擎后,很多用戶自然就會使用360搜索。
雖然在沒有告知用戶的情況下切換了瀏覽器的默認搜索引擎,但是,在瀏覽器使用自有搜索引擎也是互聯網行業的慣例。搜狗瀏覽器默認的是搜狗搜索,Chrome默認的是谷歌搜索、IE默認的是必應搜索。百度旗下的導航站hao123也默認為百度搜索。
盡管從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本人到市場分析人士,都認為360難以撼動百度在搜索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是從行業的角度,搜索領域也許真的需要一位攪局者,激發市場活力。
自從2010年谷歌退出中國大陸、百度確立戰國搜索市場絕對的霸主地位之后,這個行業也就逐漸陷入創新停滯的局面。百度貼,巴、百度知道,百度百科,這些具有創新性和突破性的產品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搜索到的結果中,越來越多與關鍵詞無關的廣告。
如果周鴻棉能夠做到承諾的“讓推廣鏈接歸推廣鏈接,讓自然搜索歸自然搜索”,360搜索可以給中國的搜索行業帶來一縷清新之風的同時,也許還可以讓百度感到一些壓力,重新找到創新的動力。
戰斗基因
這不是奇虎360發起的第一次行業戰爭,同樣不是中國搜索領域的第一場戰爭,甚至不是周鴻棉和李彥宏之間的第一回合正面交鋒。
李彥宏與周鴻棉的競爭始于1999年,那年年底李彥宏從硅谷回國創辦百度。而彼時,從方正集團辭職出來創辦了3721的周鴻棉已經在這個平臺上開始嘗試搜索業務。
2003年,處于低谷的中國互聯網行業四處尋找“財東”,周鴻棉領先一步,將3721以1.2億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雅虎,隨后出任雅虎中國總裁,上任之后,周鴻棉整合雅虎搜索與3721,推出了“一搜’搜索,短短幾個月,一搜就超lGoogle中國,直逼當時的老大“百度”。但2005年,周鴻棉因為人事調整而離開雅虎,之后,百度順利在納斯達克上市。
在那之后,深耕“本土化”的百度在與世界搜索引擎巨頭谷歌的競爭中勝出,2010年,谷歌宣布退出中國大陸,百度正式獨霸中國搜索市場。
2006年周鴻棉創辦奇虎360,轉戰安全領域,也開始了他在互聯網行業的“戰斗生涯”,2006年8月,360與阿里巴巴之間因為雅虎流氓軟件之爭爆發了一場巨大的口水戰,2008年7月,360推出免費殺毒,與瑞星、金山等殺毒廠商爆發口水戰,2010年9月,360推出隱私保護器,和騰訊之間爆發了“3Q”大戰。
這一次又輪到了百度。不過這一次,周鴻煒似乎沒有再犯“3Q”大戰“綁架客戶”的錯誤。“打破壟斷,為用戶提供更多選擇”,成了周鴻棉提及360搜索時講得最多的口號。
對于一直希望進入中國互聯網第一陣營的周鴻煒,推出360搜索也許是他最好的一次機會,因為這個行業需要一些改變。而對于百度,可能360搜索無法撼動其霸主地位,但是,多一個競爭對手,特別是360這樣的競爭對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誰主未來?
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搜索是個好東西。搜索引擎能夠簡單、有效地滿足用戶的主動性需求,商業模式清晰可見,而在這場從“遭遇戰”轉成“持久戰”的搜索戰爭中,誰能引領未來搜索的形態,也許將成為勝負的關鍵。
以競價排名為主導的搜索模式,本質是一種廣告主導模式。即不顧單個客戶的具體需求,推薦相同的信息,而且這一信息是被商業利益明顯干預的內容。
盡管擁有巨大的用戶量,但由于缺乏像騰訊那樣植入終端的產品,百度無法與單個用戶建立實質性的關聯,只有當用戶需要搜索時,搜索引擎才能和用戶形成互聯,無法獲得用戶的個人信息和行為偏好,無法針對每個人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只能從宏觀上對搜索數據進行挖掘,向不同用戶提供以關鍵字為主導的相同的搜索結果,
而未來的趨勢,恰恰應當是從搜索引擎向推薦引擎方面的方向發展,根據單個用戶的行為偏好,為用戶提供精準的、個人定制化的搜索服務。
在這方面。阿里巴巴在未來也許會成為百度和360們一個潛在的可怕對手,在9月9日的網商大會上,馬云明確提出未來阿里巴巴的戰略里包含數據業務。作為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的翹楚,阿里巴巴通過對自身掌握的海量真實的經濟行為數據進行分析,為其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推薦服務,將會對純粹“應召式”搜索引擎構成嚴重威脅。
也許,未來誰能為用戶提供推薦式的搜索服務。誰就有機會在這場戰爭中獲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