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北京涼意漸濃,臺灣依然滿目夏裝。已過凌晨一點,臺灣“國立”交通大學新校區的陸生宿舍里,24歲、戴一副黑框眼鏡的理科男邱辰接受完《中國新聞周刊》的采訪并未馬上休息,偶爾在自己的人人網和臉譜網上刷一下屏。
臉譜網是邱辰去年到臺灣讀研后新注冊的,目前已有500多好友,和他大學時注冊的人人網好友量持平。邱辰向《中國新聞周刊》說,“注冊臉譜網,主要是用來和臺灣的同學交流。同樣的狀態,我會在臉譜和人人同步更新。”
隔壁“國立”政治大學的陸生賈士麟,也把在臺灣游玩的幾張照片同步傳到了兩個社交網站。今年25歲的賈士麟,2009年在美國取得學士學位后回國,在北京任《周末畫報》記者。同為陸生元年的學生,他辭職到臺灣讀研“是想多走幾個地方,增加閱歷”。
“邱團長”與早茶運動
邱辰戲稱自己到臺灣是搭上了“陸生元年”的順風車,如今,誰能想到他當年只是一個本科平均成績只有70多分,正面臨“畢業即失業”壓力的普通應屆畢業生。
2011年5月1日,畢業前夕本想旅行散心的邱辰,因為學校的規定臨時取消了預定行程。而就在那一天,大學同學告訴他,臺灣的研究所正在招收大陸本科學生。
臺灣高校研究生報名對學生戶籍和畢業院校都有限制條件,戶籍必須是北京、上海等六省市,本科畢業學校必須是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等41所大陸高校。邱辰是北京人,所在的四川大學也位列41所本科院校。
“我一夜沒睡,思維特別清晰地做出了一份讀書計劃,然后又用了一周時間做了一份申請交上去。當他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距離申請的截止日期只剩不到兩周了,直到現在回想起來,他都仍然很訝異自己當時亢奮的狀態。“也許是因為正在為畢業后出路發愁時,又一次看到曙光時就想拼命抓住吧。”他解釋說。
6月8日,他收到了臺灣“國立”交通大學交通研究所的錄取通知書。
同邱辰一樣,采訪中多名赴臺讀研的陸生也都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申請臺灣大學不是很難,因為申請的兩個關鍵是兩封推薦信、一份研究計劃書。而不像在內地讀研需要進行全國統一的選拔考試以及面試。
不過,比起研究生,就讀本科的難度更高一些。其錄取標準,依然是高考成績,
赴臺半年后的寒假。有熟人開始聯系邱辰,咨詢赴臺讀書事宜。因為申請讀研時自己就做了詳細的計劃,邱辰干脆做了,一份更加詳細的“攻略”放到了自己的豆辦、博客上,并附上了自己的郵箱。這讓更多的學生。開始找到他進行咨詢,
2012年,在臺灣新一屆陸生中有七人曾直接向邱辰進行過申請咨詢,邱辰也因此被北京的陸生親切地稱為“邱團長”。這些人不乏考入臺灣大學、政治大學等名校的佼佼者。
就在上學期,邱辰和其他第一屆陸生,還住在臺灣交通大學舊校區宿舍,“每天都要先等上至少半個小時,搭校車去新校區的圖書館、教學樓、食堂。”
由于赴臺讀研前期,邱辰就在網上聯系了一些未來的校友。入學后他也順理成章被選為交大陸生聯誼會主席。
但面見校長反映住宿問題,以及獎學金問題,并得到迅速回饋,邱辰還是受到了旁邊政治大學同為陸生聯誼會長的賈士麟啟發。
資助陸生獎學金的企業、多是在大陸有投資的臺商,臺灣交通大學、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等理工科大學因為與科技產業聯系密切,容易獲得捐助。而政治大學等文科類學校,獲得企業、私人獎學金較少。這就導致本身就沒有臺灣政府獎學金的許多陸生,需要自己支付學費、住宿費。
讀社會系的賈士麟,要和其他6名政大陸生一起,“分享”校友原本資助給傳播學院兩個陸生瘤額的獎學金。最終,每人每月可領取5000塊新臺幣(約合1000元人民幣)。
由于臺灣政府對陸生“三限六不”政策的限制,陸生在臺灣讀研究生也是不能做研究助理工作的。
“臺灣學生做研究助理的話,根據小時數不同,一個月能拿1萬塊新臺幣(約合2000元人民幣)”賈士麟說,“這樣,從生活上來說,不能解決經濟問題,在學業上,研究助理主要是鍛煉學術研究的能力,不做很可惜。”
2012年年初,第一學期期末的時候,賈士麟通過學校負責陸生管理的行政人員。表示想和校長交流這些問題。由于是陸生元年,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很快就和賈士麟等全部9名陸生取得聯系,表示要請他們到學校“水岸咖啡”西餐廳吃早茶。
上午10點到12點,因為不是飯點,這家他們偶爾才吃得起的餐廳人流稀少,這次“咖啡加甜點”的早茶倒是沒有引起圍觀。
“吳思華校長很和藹,一點架子都沒有。跟我們聊了一個小時,也算是聽到了我們的聲音,還有兩位校級官員陪我們聊到了12點。”
盡管這次“校長早茶”并沒有解決什么實廚性問題,會談還有一些“失焦”,有些同學純粹只是想見校長一面,但賈士麟的早茶運動,還是引起了邱辰的注意。
“政治大學的陸生在爭取獎學金,校長吳思華就專門請陸生吃飯了解情況,我們為什么不能試試呢?”邱辰說。
出乎預料,邱辰等陸生的反映不僅同樣得到校長的當面解釋,而且很快就增加了校車,并將陸生的宿舍換到了新校區,只是獎學金的問題一時難以解決,
不過遺憾的是,大陸在臺灣交通大學的交換生被調到了老校區那邊住。“沒辦法,校方又不能增加新校區宿舍數量,只能委屈周期短(半年或一年)的交換生了。”邱辰說,“不過,我們幫助爭取了校車數量,兩個校區來回比之前方便多了。”
邱團長很高興自己所做的事情可以被同儕認可。為了陸生聯誼會的工作,他常常搭深夜火車或者大巴,來回于臺北、新竹兩地。
椰林新人
隨著陸生元年的結束,如今,第二屆陸生已經入學一個多月了,雖然入學率比第一年有所升高,伹限定的招生名額2000人依然遠未達到。
北京人常誠(化名),是剛到臺灣的第二代陸生,本科就讀于上海復旦大學心理系。曾在考研中失利,最終在臺灣大學實現了自己的哲學夢。
“我其實是一個有北大情結的人,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北大附中讀的,所以對那里會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但是,當我抽出專業課考試題時候,兩道題不會,我的心也就涼了。”常誠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由于壓力對情緒產生的負作用,他開始做運動和節食,試圖用減肥的方式來緩解壓抑情緒。同時,他也在繼續尋找著考研失利后的補救措施,直到某日在網絡中閑逛時,偶然發現申請留學臺灣的信息,
“當時瞬間覺得自己又有動力和希望了,就開始做申請。別人相對都有很長時間,而我卻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但總還是有了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感覺。”
由于今年是臺灣各大學第一年招收哲學系學生。所以他面對于比別的陸生更大的挑戰,沒有學長學姐的信息,完全要靠一己之力完成所有申請資料的準備。
在常誠去臺灣之前,父母對他最多的矚咐是注意安全,尤其在與對岸民眾交往時,要謹慎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在這邊,已經不再是代表了我一個人,我周圍的同學會將我作為了解大陸的最好窗口。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我在這些人心里就以為等價于大陸。這份壓力目前對我來說,還是相當大的。”
雖然做好了諸多心理準備,不過當常誠第一次走進臺大圖書館24小時自習室時,他還是驚呆了。
“不是說大陸院校的圖書館不好。”他一再解釋說,“只是這里的環境在我眼里實在很完美了,一看就是那種可以讓人有無限學習沖動的地方。”
張微(化名),就讀于臺灣政治大學2012級中文系,博士生。上海作協簽約作家,曾獲臺灣時報文學獎、香港青年文學獎冠軍。
來臺灣對她來講,最重要的是可以提供一個脫離原來生活軌跡的“世外桃源”。這樣的環境很適合一個作家拋開瑣碎的關系網,慢慢積累和沉淀。而且兩岸文化碰撞出的火花,也是一份珍貴的寫作素材。
“臺灣對陸生的政策還是會有很多是極不合理的,而這些問題一定會在某一時刻爆發。當然,我并不是以一個專業社會學角度來講的,只是基于一個作家的創作敏感性而言。”張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不過她同樣十分肯定:陸生,尤其是剛剛經歷高考洗禮的本科生,將在他們在臺就學的一段較長的時間中,逐漸形成一道可以延續的不可小覷的力量來影響臺灣社會的方方面面。
面見馬英九
“三限六不”是由臺灣當局針對赴臺陸生規定的。“三限”指的是,限制釆認大陸高教數量、限制來臺陸生總量和限制采認醫學學歷,“六不”指的是,不加分優待、不影響島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學金、不允許在學打王、不得在臺就業和不得報考公職。
由于這些限制,2011年9月首批陸生,原定招收2124名陸生赴臺就讀學士班和碩博士班,最后總共錄取1200多人,而實際注冊人數只有928人。
實際上,早在1985年,大陸就已經允許臺灣學生前來留學,但臺灣地區學生直到1990年代末,才被臺灣當局允許來大陸短期交換學習。
2007年開始,兩岸三通實現之后,兩岸之間交換學習才開始慢慢頻繁起來。
2011年4月10日,臺灣當局教育主管部門才公布了“臺灣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簡稱‘陸聯會’)2011年招收大陸學生規定及簡章”。
其中,藍綠陣營在臺灣地區“立法委”激烈沖突了幾年后形成的“三限六不”,實際上是兩個陣營妥協的結果。
“藍營王張對大陸開放教育資源,綠營則擔心地區教育資源被陸生搶占。”賈士麟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臺灣的“中國文化大學”陸生聯誼會長、本科生余澤霖,甚至向臺灣地區“行政院”副院長江宜樺寫了“陳情表”。但吊詭的是,江宜樺居然不知道陸生可以赴臺讀書。這一度成為臺灣當地的負面談資。
今年4月,臺灣地區的“中華青年交流協會”主辦了“兩岸青年學生交流論壇”,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出席論壇,聆聽陸生演講,并與陸生進行隨機交流。
邱辰和賈士麟都申請參加了這次活動,賈士麟還上臺進行了幾分鐘的簡短演講,
“參加論壇的人數大概有三百多人,陸生和臺灣學生比例大概為3比1。”邱辰介紹,許多陸生其實是沖著馬英九去的,“在臺學習時間只有半年到一年內地交換生比較多,我們這種正式的在臺讀書的陸生倒比較少。”
賈士麟很喜歡臺灣地區的民風,“臺灣人都很熱情,陌生人遇見很能聊得開,陌生人之間也很愿意幫忙。”賈士麟向論壇主辦方提交的演講稿,就講了三個他親身經歷的臺灣人熱情相助的小故事,“很輕松就通過了”。
賈士麟回憶,上午馬英九在場時的三個演講,以及下午的包括他在內的三個演講,都沒有批評的聲音。他和邱辰兩人參加論壇共同的感受是,各方表達都很積極正面,馬英九也很和藹。
邱辰覺得自己文筆不好,所以沒有提交演講申請,“6個人的演講稿都是主辦方提前審核過的,不可能即興演講。”
上午與馬英九的互動中,雖然反復舉手,邱辰和賈士麟還是沒能被主持人“相中”。而被相中的,也沒有提到陸生利益,
從隨后的媒體報道中看,有陸生批評馬英九夫婦“作秀”,但針對陸生利益的話題,則未見報道。
今年6月底,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在臺南出席兩岸高校交流會時,來自南部的陸生代表反映了健保(醫保)、打工、就業等涉及“三限六不”政策的問題。葉克冬希望“三限六不”政策能有適當的調整,醫療保險方面的制度也應盡快建立,
臺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簡稱“健保”。以繳費互助、社會統籌、平等就醫為主旨的健保制度已在臺灣實行近20年,超過97%的民眾參保。
對此,馬英九今年以來多次表示,為了延攬到更多的大陸人才,應對“三限六不”措施進行檢討,
大三就在四川大學創立“魔方社團”的邱辰,如今作為“國立”交通大學的陸生聯誼會長,開始設想,是否可以成立一個臺灣陸生總社團,方便陸生更好地維權?但已經讀研二的他又說,“這僅僅是一個想法而已,畢竟明年畢業我就必須回大陸工作了。”
正在協助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葉家興編寫著作《陸生元年》的賈士麟,因為編書緣故,結識了不少陸生聯誼會組織者。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在臺灣,陸生人數多的學校成立陸生聯誼會比較快,人數少的則還沒有自己的聯誼會。因此,籌劃一個陸生在臺總社團比較難,起碼要每個學校先建立起來,才能‘聯盟’,”
雖然陸生聯盟的愿望還很遙遠,但改變總是一點點在發生。因為幾個學校的負責人將陸生的要求反映給了臺灣“教育部”,從本學期開始,大陸研究生可以申請做當局研究項目以外的研究助理,主要是企業研究項目。
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說,10月11日,臺灣當局將完成修法,把陸生身份由“停留”改為“居留”,從而享受“健保”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