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經濟增長緩慢,基本靠商業贊助及個人捐贈和票房存活的美國眾多交響樂團正面臨空前危機。這一波經濟浪潮已從以費城為代表妁傳統強團及小型樂團開始,逐漸向構成美國中流砥柱的大型樂團蔓延,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歐美樂團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受到這輪危機的波及,通常8月下旬便應該啟動的演出季至今仍沒有動靜的樂團不在少數,如亞持蘭大交響樂團、明尼蘇迭交響樂團、圣保羅室內樂團、印第安納波利斯吏響樂團和圣安東尼奧交響樂團等。享譽盛名的芝加哥交響樂團也因為勞資糾紛差點斷送了自己在卡內基音樂廳的演出。僅是在兩三年前,這些樂團可都是美國樂團中經濟狀況和藝術質量都處于上升勢頭的佼佼者,其中“亞特蘭大模式”和“圣保羅”模式還被全球業內人士尊為楷模竟相學習效仿。盡管已成功走出破產保護,費城樂團也是靠重組才獲得新生——105人的樂團縮編為35人并集體減薪15%。
和菱國類似,歐洲的古典音樂機構嚴重依賴政府撥款存活,因此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中,歐洲樂團隨著政府缺錢而日漸困頓,其中重災區在荷蘭、德國和意大利。因為政府縮減預算,荷蘭幾乎要關閉享譽盛名的荷蘭廣播愛樂樂團,后來在樂師的集體抗議和社會運作下收回成命。德國在過去十年中的樂團數量從135支減少到了103支,減幅接近四分之一。其中大部分的樂團遭到合并,最新的例子是同屬西南德廣播公司旗下的弗萊堡與巴登巴登樂團合并,之前則有薩爾布呂肯和凱撒斯勞膝兩支樂團合并咸德國廣播愛樂樂固。
在英國,相當于文化部的英國文化委員舍撥款降幅迭15%。樂團和歌劇院紛紛勒緊褲帶應對政府的緊縮政策,比如倫敦愛樂樂團通過減少音樂會場次和取消音樂家的固定停車位來縮減開支。
而亞洲尤其是中國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已經吸引了全球各方的目光,在此大環境下。也就不難理解過去六年來歐菱一流樂團成群結隊地來到中國演出,其中由鏡率較高的有馬林斯基劇院樂團、費城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倫敦交響樂團、BBC交響樂團、NDR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和雛也納愛樂樂團。
中國已經成為在亞洲僅次于日本的西方樂團巡演地。
中國劇院割據拉高演出市場
除了經濟發展和政府加大文化投入。為海外樂團來華巡演制造有利條件的主要有兩大直接因素,其一是國家人劇院的建成對高端演出市場起到了一呼百應的作用;其二。全國各地音樂廳和劇場的大肆興建保證了地方土對演出內容無底洞般的需求。一些在四五年前毫無競爭力或缺乏影響力的城市因為一流硬件的崛起而逐漸出現在西方樂團巡演的版圖上。其中既有在北上廣周邊的省會或直轄市,也有新興的二三線城市,如蘇州文化藝術中心、武漢琴臺音樂廳、西安音樂廳、天津大劇院、徐州音樂廳、青島大劇院、廣州大劇院、深圳音樂廳等。
這些場所之間互相連結,抱團而生。在這個鏈條最上方的是國家人劇院一上海大劇院一廣州大劇院的三強院線。陣容最為強大的是市場經營較早的保利院線,囊括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和北京、深圳、杭州、武漢、青島、沈陽等地的保利劇院和加盟劇院共24家。躍躍欲試的有中演院線,
目前劃入版圖的包括廣州大劇院:還有驅動傳媒,管理著天津大劇院、天津音樂廳、徐州音樂廳以及石家莊和南京的劇場,以及以地域劃分的自發性質的劇院或音樂廳聯盟,比如華東、華北、江蘇、中部、北部等,這些院線或聯盟以相對松散的形態結盟,共享更多的是信息井不是資源。
2007年底國家大劇院的落成開幕改變了中國的高端演出格局,也無意中抬高了演出市場價碼。如今,正步入正軌的國家人劇院在近一年中已試圖控制成本,比如取消了斯卡拉歌劇院原定2013年訪華帶來的天價版弗蘭克·澤費勒里執導的《阿依達》。
但新建的地方劇院后發制人,今年剛剛開幕的天津大劇院,不單聘請世界知名經紀公司的前高級副總裁主管節目,且已拿下了明年訪華的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天津站。
而基于大多數商業模式,票房與出場費不會掛鉤,海外樂團旱澇保收,一支近百人的樂團的落地接待費和出場費動輒百萬,為高成本埋單多是贊助商或主辦方。
海外樂團巡演后能留下什么?
巡演往往是蜻蜓點水多數情況下,樂團在演出前一天到達,第二天一千離開,留給當地文化生活的除了若干媒體報道和不到三千人的現場聽眾,很難有所幫助,柏林愛樂樂團在去年的巡演可謂個中豪杰,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親善大使,樂團在北京的一所中學內為學生慈善義演;在上海和臺北,樂團慷慨授權免費的戶外視頻轉播
可惜,這樣深入群眾的美事,千載難逢。
駐場模式可以說是對巡演的有益補充,這在國內還算是個新鮮名詞,2008年,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帶領瑞士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在國家人劇院駐場一周,作為琉森音樂節當年的海外駐場,這是一個不惜血本的項目,但藉由駐場所散發出的影響力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且很難超越。2005年和2010年京滬的兩次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全本演出,分別由紐倫堡國立歌劇院和科隆歌劇院帶來,在當時也掀起了指環風潮,甚至有從世界各地趕來的樂迷追捧,盛況空前一雖然沒有以駐場命名,這兩版全套歌劇的演出各自歷時約一周,影響力持續發酵。英國南岸藝術中心將于2013年5月份到上海音樂廳舉行迷你音樂節,其中Aurora樂團的三場音樂會也是駐場的最新嘗試。
一個廣為全球藝術管理者和媒體矚目的駐場便是費城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的試點合作駐場,首屆于今年5月份推出,第二屆將于2013年推出
駐場期間,費城樂團在國家大劇院演出音樂會,舉辦大師班,首演中國作曲家的優秀作品并推廣到美國。此外音樂家在北京的歷史名勝游玩并以重奏組的面貌出現,在古跡前演奏,吸引大量游客駐足,樂團還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的同行們交流
雖然,這一全新的嘗試被普遍認為成是費城樂團全球“吸金”的重要部分。
提升一個城市的文化品質,海外樂團的駐場只是眾多手段中的一種
在支持更多西方樂團來華的同時,將有限的預算用于培育本土樂團才是重點,一些曾以力邀西方樂團見長的劇院,
已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到本土樂團的建設中,他們意識到,只有培養一支能夠到全球淘金的中國的“費城樂團”才是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