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紐約時報》曾刊載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云》指出,一千年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正是黃河邊上的開封。作者將宋之開封與今之紐約相提并論,為的是作盛世危言,提請美國人朝乾夕惕,切莫丟了老大地位。而撫今追昔,反觀千年以降的開封,令人著實有不勝唏噓之感。誠如一位網友所言:“以前我們從鼎盛的宋朝到河南省省會。再到現在沒落的小開封,錯過了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機會。”
一則“豪賭造城”的報道再度引發了國人對這座古城的強烈關注,將其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據報道,開封市老城區將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實景人文旅游勝地,重現北宋“汴京”時期盛景,同時要建設一座工業化新城。而作為這項宏偉“造城計劃”的第一步,十幾萬市民將在未來4年內從老城區搬離,僅拆遷費用就要支付至少1000億元。對于一個財政收入不足50億元的中小城市,這筆資金不啻天文數字;而可能由此帶來的老城拆遷與居民安置等問題,同樣頗為棘手。
媒體及公眾,或從搬遷所需千億巨資入手,質疑“造城”工程的可行性,擔憂其或對開封造成高昂的財政負擔,而這種負擔歸根結底亦將以各種方式由當地人民埋單;或從地方官員政績驅動著眼,質疑這一工程的可持續性,擔憂其成為又一個罔顧民生導向、“瞎折騰”的“拍腦袋”“拍胸脯”工程,最終隨著主導者的“拍屁股”,成為又一個無疾而終的爛尾工程;或從近年來各地頻現的大型工程貪腐案例聯想,擔心其“假托復古,真噬民膏”,成為無良官商冠冕堂皇牟取暴利的由頭;或從文明賡續、傳統“再造”出發,指出打造“國際旅游文化名城”至難,實現“內在時尚、外在古典”之城市韻致維艱。在各色輿論空間之中,上述質疑之聲似乎占據了主流。
針對沸沸揚揚的“豪賭造城”事件,在開封有關部門再三“澄清事實”之余,8月14日14時許,中共開封市委書記連發三條微博,公開回應質疑。這位在新浪微博實名注冊、擁有六萬多粉絲的經濟學博士暨正廳級官員指出:開封塵封了千年,壓抑了千年,亟待重新輝煌;舊城改造,缺的不是錢,缺的是好項目,缺的是市場運作;“盡管記者的報道不是我們的準確表述,但開封確實需要這樣做!這一回應頗受開封當地網民的熱捧,甚至有人聲稱,“不是開封人,沒有發言權。”必須看到,這一態度的背后,既有某種今非昔比的悲情意識、時不我待的發展沖動,更有一種外地公眾不盡具備的桑梓情懷與一線觀感。
隨著網絡社會的迅疾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議題足以即時成為全國性話題。地方政府的施政環境,客觀上也相應地由一元、單向與封閉,日益走向多元、雙向與開放。在較高層級政府與本地公眾等治理主體之外,全國范圍內的媒體與廣大公眾,均得以在地方治理中扮演重要的評判者角色,乃至可以造就政策議題的多方激辯,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對傳統治理主體尤其是體制內主體構成倒逼之勢,轉化為足以決定政策存廢的關鍵性因素。公眾對異地政府的施政行為具有某種超脫性。可以相對客觀、較少顧慮地做出評判,但也在地方性知識方面存在缺失,“隔岸觀火”未必能夠做到“洞若觀火”,反有可能“白天不懂夜的黑”。媒體固有其公眾良心的自我擔當,但客觀上有時難免會出現“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嗶眾行為,而出現污名化、夸大化的報道方式。地方政府面臨空前復雜的治理環境,需要不斷提升因應媒體與網眾的素養,尤其是敢于直面與修正錯誤、善于容忍與吸納異見,在重大決策過程中充分尊重民智,實現有效的公眾參與;需要學會網絡社會中地方公權力的行為藝術,順勢而為,借勢而上,在多方博弈中求取當地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亦需要在重大關頭做到以我為主,防范民粹主義,在保障決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前提下勇于堅持,敢于擔當。
所謂“豪賭造城”事件遠來塵埃落定,但其中折射出的地方政府、媒體與網絡公眾的眾生相,卻足以構成中國地方治理發展的鮮活案例。政策容“辨”則“良”,觀念不“開”則“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