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信息化進程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利益多元、社會多樣、思想多變已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傳統的一元集中管理模式已很難應對日趨復雜的社會形態,探討多元下的治理選擇和競爭機理,明確執政黨、政府和社會的合理互動模式,促進各個領域、層面的良性健康發展,無疑是緊迫的執政課題。
不必諱言,當前社會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素急劇增多,因此,社會治理結構除了要具有充分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之外,還應具有連續性、長期性與穩定性。社會越是多元、豐富,就越是需要巋然不動的一元根基。這不是束縛與限制,而是支撐的基座。所以,強調多元、多變、多樣基礎下的一元統領與指導,“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在多變中把握正確方向”,意義重大而深刻。
辯證把握多元支撐與一元統領,是探討治理路徑選擇的前提基礎。而盡可能地豐富多元性實踐,引入良性而開放的競爭機制,突破不合理、不必要的禁區與防線,理順權力設置、運行與監督中的扭曲、錯配、閑散等病癥,嘗試建立充分包容性的治理結構,鍛造執政自信,這是多元治理的關鍵與核心。
就具體努力方向而言,如何更新“治理版本”,融合市場化、民主化、法治化等傳統理念,創設新的平臺載體,以期逐步臻于善政善治?既然社會是政治生活的母體,如何防止社會潰敗,杜絕社會動蕩,培養獨立、有責任感、懂得民主協商原則的現代公民來有序參與政治生活和國家治理?如何將公平正義觀念分解到具體的制度設計中?新興社會階層的利益、觀念沖突如何消解和避免?
探討多元下的治理選擇,需要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深厚的理論思辨素養,周密審慎的觀察與思考,更需要作者和讀者以熾熱的家國情懷和積極的主體精神,不斷地匡正弊端、協力推進。這不僅是我們策劃的初衷,更是我們期盼的方向。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輯部
現代民主制度首先是一個系統,而人民盡管數量龐大,也仍是系統中的元素,而不是整個系統。由于“人民”數量龐大,都來直接參與治理國家是不可能的。現代政治就像現代經濟一樣,蕓蕓眾生的“人民”主要是產品的消費者、是“上帝”。人民的“上帝”身份體現在選擇優質商品、拋棄劣質商品或者對假冒商品提出投訴等方面。人民直接參與國家管理就像每個人親自生產自己所需要的各種電器一樣荒唐。“人民民主”盡管有投票選舉、發表言論、提出訴求、游行抗議等直接行為,但這些直接行為只有在政治競爭機制下才能有良好效果或現實意義。
——尹保云
被權力支配、由權力賜予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建設,被動員的民眾也不是真正意義上公民社會的基礎。社會建設的主體力量是懂法律、有理性、明白自己的權利、義務且能夠合法、合理地保護自己權利的有組織的公民。真正組織起來的公民,才有可能通過行動去擺脫“被”的命運。對于今天中國的社會而言,千萬不要以為社會的空間就在那里,大家進去就好了。事實上并不存在這樣一個空間,可能只存在某些縫隙,要經過公民的行動和努力把這個空間擠出來、撐出來。而公民和公民社會也恰恰是在這樣實踐公民社會理念的行動過程中產生的。
——郭于華
公民有組織的社會生活絕不等于黨組織的生活和政府安排的生活,而主要表現為非官方組織和安排的公民自組織的生活——自治的行業協會、社會組織、慈善機構、興趣愛好者協會、俱樂部、聯誼會等組織的生活才是公民生活的主要表現。社會管理絕不等于政府對社會事務的管理。必須強調,“社會管理”更強調社會對于社會事務的管理,它的主要表現形式不是政府管制,而是社會自治,即社區、社團、社會組織、企業等各種社會單位、團體和個人對于社會公共事務的共管共治,“協商治理”、“協同治理”才是它的真諦。
——燕繼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