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余年的抉擇摸索,中國的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令人刮目相看,并走出了一條前無古人、底蘊深厚的中國道路。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客觀審視總結這條道路的起始脈絡與利弊得失,汲取歷史經驗,增強理論自覺,加強橫縱兩個方向的對比分析,并使之不斷修正和完善,是學界、政界難以回避的重大課題。
道路,是一個政黨和國家發展實踐最形象、最有力的概括和說明。在發展成績基礎上提煉的道路自信,是進一步鞏固擴大發展成果的需要,是凝聚共識、上升為理論指引的客觀需求,更是不斷提升自身合法性、正當性的應有之義。道路并無高低之分,既是主觀設計與規劃的結果,也離不開自然地理條件、生產方式水平、社會傳統、文化習俗、民族構成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黨和人民融合外來先進經驗和傳統中的智慧,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然而,道路自信在今天卻沒有內化為普遍的主體自覺,鴉片戰爭后一百七十余年來國民的歷史陰影和弱勢心態仍未煙消云散,理論失語、信心卑弱、選擇性沉默和觀望的心理仍有市場。今天,在知識界、理論界,對中國道路的質疑和否定不絕于耳,對西方歷史傳統和發展路徑的認同與膜拜相當普遍,這與我們時代的偉大成就嚴重不符。
世界是復雜、多樣而包容的。每一種道路都并非完美,必然有各自的優勢和不足,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斷豐富。過去先進的道路,現在未必先進;現在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未來也很可能會“擁堵不堪”。每個國家都有獨特的歷史與傳統,都有選擇適合自己道路的權利,也都將根據發展的需要作出適時的調整、變革。事實上,即使是先發優勢十足的西方,如今面臨困境時,也同樣在研究和借鑒中國的發展道路。回到我們自身,則更應在深入研究歷史、現實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不同的發展路徑進行客觀辨別和敏銳洞察。
中國道路,一個抽象的、并不能讓人時常掛在嘴邊的話題,卻實實在在地引導著這個國家13億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政治意象,卻承載著這個國家未來百年發展的希望。在關于道路自信的探討中,我們不回避曾經的挫折與茫然,不回避可能的風險與挑戰。這種自信,能夠見于客觀冷靜的學術分析和理論思辨,也將在實踐中不斷汲取更加充盈的生命力。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