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是體制創新的方式,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解決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必由之路,其對國家和民族的重大意義不言自明。
但是,目前的改革遇到了很多深層次問題。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有效轉變,社會問題與矛盾不斷積累,各方關于深化改革創新的共識難以形成,既得利益深刻影響各項決策,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改革的難度明顯增加。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地方創新動力缺失,利益格局調整遲滯,意識形態僵化羈絆,國際環境變幻掣肘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是缺少科學的改革理論指導。
理論來自實踐,這一階段的實踐總結上升為理論,又反過來指導下一個階段的實踐。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成果、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之所以能夠取得奇跡般的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與實踐密切聯系的、科學的理論指導。當前,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已經有了巨大進步,而對于這種進步,尚缺少深刻的理論總結,于是,下一階段的實踐就缺乏有效指導。
改革的新理論來自何方?一定不是簡單學國外、理論照搬,也一定不是圖省事、舊瓶裝新酒,而是對中國實踐、中國道路進行新的歸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新的構建,對中國改革發展經驗進行新的表述。應有充分的理論自信: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科學理論,一定是中國的學者和實踐者,立足于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在深入體察實踐創新的基礎上提出和構建的。
中國的改革發展日趨多元,實踐中的問題由無數復雜的“細活”構成。因此,構建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新理論就更加需要“慢工”,需要真正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認準目標、明確主線,及時將各領域實踐成果和各學科研究成果進行系統集成,逐漸豐富新理論的內涵和維度。無論是生硬引入諾貝爾經濟學獎成果等西方時興理論,還是浮躁的、脫離實踐根基的所謂“理論創新”,都難以滿足中國改革發展實際的需要。構建這樣的理論,不能單靠一兩個學者、一兩個研究機構,而是需要產學研共同努力,敢于探索,敢于擔當,敢于超越。
本期專題策劃《改革,呼喚新理論》,作為年度“二十四個重大問題研究”之一,遴選了胡鞍鋼、辛鳴、許正中、朱玲、田國強等國內知名學者的文章。學者們的研究領域、關注重點各異,但都在嘗試構建科學的改革新理論。實際效果是否如此,尚待廣大讀者、學人在閱讀研究中評說。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編輯部
中國開創了獨特的發展道路,中國學者需要樹立起學術自信與學術自覺,全面認識并深入研究“中國之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體系,使之成為全面了解、真正認識、深刻分析、深入理解中國的主線。
——胡鞍鋼
“摸著石頭過河”,可以說是對中國改革最形象的描述。提出改革的頂層設計,表明中國社會對改革的認識與實踐更加深化,但如果片面理解頂層設計的意蘊,并據此而簡單否定“摸著石頭過河”的意義,對更進一步推進中國的改革是很不利的。
——辛鳴
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就是要使國土范圍內的任何人能夠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享有平等的人文基本權利,都能以承擔得起的價格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分享現代化的成果,避免出現弱勢群體邊緣化,避免出現落后地區邊緣化。
——許正中
“和諧社會”命題的提出,回應的是中國經濟轉型中社會矛盾凸顯的現實。和諧社會理念包含的核心價值觀,是社會公平正義。兼容市場經濟自由(效率)與社會均衡(公平)的根本條件,是保證所有社會成員平等地實現其基本權利。
——朱玲
中國改革的成就不容否認,但依然面臨諸多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亟待解決,其根源是“重政府輕市場、重發展輕服務、重國富輕民富”的“三重三輕”,其實質是沒有合理界定和理順政府、市場與社會的治理邊界。
——田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