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群體性事件的理論研究和應對困境

2012-04-29 00:00:00謝志強呂鵬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2年3期

摘要21世紀的中國進入了群體性事件的高發期,群體性事件的理論研究和應對困境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管理領域需要研究的重大戰略性課題。西方的群體事件的研究經歷了從非理性到理性的分析范式的轉變,而國內學者在借鑒西方相關理論的同時非常注重結合中國實際。群體性事件的實踐應對正面臨五大困境,這些困境正是理論研究和實踐破局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 群體性事件理論研究趨勢實踐應對困境

深入研究群體性事件的重大意義

群體性事件的理論研究成為國家重大戰略性課題。群體性事件的高位運行和高發態勢給社會管理和社會穩定帶來了很大沖擊,反映出中國目前的社會管理體制和社會維穩機制不能很好地解決新問題、適應新情況,因此現在從中央到地方、從政界到學界都十分關注群體性事件,已將群體性事件作為一項重大戰略課題進行研究。

深入研究群體性事件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和諧社會是中國社會的一種理想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而群體性事件則是和諧社會建設中不容回避、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群體性事件的理論研究能夠為實踐應對提供原則性指導,是建設和諧社會所必須進行的課題研究和理論儲備。

深入研究群體性事件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需要。群體性事件的理論研究是我國社會管理和社會維穩的重大戰略性課題。從維護社會穩定和社會健康運行的角度來看,發展出嚴謹論證的理論系統和實用有效的操作規程,是破解群體性事件困局的戰略任務。

國內外對群體性事件的理論探索

西方的群體事件的研究經歷了從非理性到理性的分析范式的轉變,一開始認為集體行為是從眾、模仿和非理性情緒感染的產物,之后則是從利益等廣義的理性的角度出發進行分析。近年來,國內對群體性事件的研究也迅速升溫,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觀點。

國外社會學對群體性事件的狹義理論研究。斯梅爾塞的基本條件說。斯梅爾塞在《集體行為的理論》一書中提出了“價值累加理論”。價值累加理論認為集體行為要有六個充要條件,即環境條件、結構性壓力、誘發因素、行為動員、普遍情緒或共同信念、社會控制能力。如果環境條件允許,結構性壓力存在,誘發因素作用,行動動員有效,共同信念存在和社會控制弱化,就會發生集體行動。①基本條件說對中國的群體性事件具有一定的解釋能力,因為制度壓力、群情激憤是群體性事件的主要特征。

勒龐的非理性感染理論。勒龐認為集群行動是人的一種非理性行為,即集合行為是人們之間情緒互相感染的結果。集合行為的參與者,其有意識的人格和獨立判斷精神已經不存在,情緒、觀念和暗示的感染和影響,使得人們在心理上產生行動的傾向。在感染和暗示的作用下,個體會被一時的沖動所主宰,卷入非理性的狂亂之中。②

塔爾德的模仿理論。塔爾德認為,當人們面臨突發事件,絕大多數人會喪失理智,失去自我控制和自我意識。在這種緊急狀態下,環境與預期是高度不確定的,于是人群之間會出現本能地彼此模仿和從眾的現象。人們通過模仿力求減少這種高度的不確定性,并與在場的多數人行為一致,由此導致集合行為。③群體性事件中,有一部分人比較沒有主見,靠模仿“帶頭者”的行為而參與群體性事件。無直接利益沖突的群體性事件與此有很大類似。

緊急規范理論。緊急規范理論認為,當人群面臨突發事件時,人們之間會產生一種緊急狀態下的臨時規范,這是通過互動、感染和模仿產生的。集合行為中情景是復雜的,信息是高度不確定的。因此,人群中的“精英”或“領袖”登高一呼,提出一種“緊急規范”,這種規范比較有效,出現較早且能迅速得到其他人效法。“緊急規范”一旦產生,會對在場者形成規范壓力,迫使他們去仿效和遵從,從而產生集合行為。④此理論對中國的群體性事件的解釋力有多大,值得進一步研究。

謠言流通理論。G·W·奧爾波特和L·波斯特曼在《謠言心理學》中給出了著名的謠言公式:R=I×A,即謠言的流通量=問題的重要性×證據的曖昧性(模糊性、似是而非性)。⑤在群體性事件中,問題的重要性是指其關切切身利益的程度,這里的利益問題是廣義的。證據的模糊性是指消息給潛在傳播者留有很大的自由發揮的余地和不確定的空間。謠言一旦傳播起來,速度極快,如果得不到權威部門的反饋,就會導致大規模的事件。無疑,謠言在群體性事件中發揮著推波助瀾、激化事件的作用。

匿名理論。匿名是指個人所做的事情不能被記錄和追蹤到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對自己的約束會松懈,更有可能去做之前不敢去嘗試的事情。發生在集體行為中的事情便是由于群眾堅持“群眾犯罪不是犯罪”⑥等信念,加上參與人數眾多,除了少數領導和組織者,參與的人都是匿名的,他們的名字很難被確認。匿名性導致責任感降低,于是對行為的道德和規范約束力會減弱,人們會做出相對更有破壞力的行為。

責任稀釋理論。集體行為的參與者素質與水平參差不齊,不可避免會出現對合法財物和權益的損害以及對社會秩序的沖擊。責任稀釋理論就解釋了人們為什么能夠在群體行為中表現出空前的暴力性和破壞性。匿名理論是假設大部分參與者的姓名都是難以確定的,即一旦法庭審判,證據的搜索必然困難重重。責任稀釋理論則認為,即使被追查,由于人數眾多,違法和犯罪的后果平均分攤到每個人身上是很小的,尤其對于單純的參與者而言更是如此。

控制轉讓理論。該理論認為,集合行為中的個人行為實際上是一種理性行為。在正常情況下,每個人都控制著自己的行動,而在集合行為中,人們已經將自身行動的控制權轉讓給他人。但是這種轉讓實際上是理性權衡的結果,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得收益。轉讓行動的控制權,并不必然導致混亂,但如果接受轉讓者控制不了形勢,就可能會發生集合行為。控制轉讓理論對中國群體性事件的研究也具有借鑒意義。

參照群體理論與手段—目標論。默頓首用“參照群體”理論來解釋人們與參照群體比較之后的相對剝奪的內心感受。期望得到的小于實際得到的,存在很大差距,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和不公平感,這種不滿和怨憤就會在個體內心積累。當相對剝奪感是選擇性地發生在某一特定群體的時候,這個群體就會行動起來,依靠強力來糾正這種“剝奪”,收入差距往往是最為核心的剝奪感的緣起。相對剝奪導致挫折感和怨憤的積累,進而就會產生攻擊性行為。在中國,城鄉差別、行業差別、區域差別等都會形成不同的參照群體和被剝奪群體,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具有深厚的基礎。

國外社會學對群體性事件的廣義理論研究。國外社會學的廣義研究與經典研究的區別有二:第一,在時間上,經典研究靠前,而廣義研究則比較靠后;第二是本質區別,經典研究是較早期關于社會學中集體行動或集群行為的專門性研究,而廣義研究則采用更深入、更開闊、更新穎、更系統的視角,將群體性事件放在社會運動、國家與社會革命、公民社會、國家與社會關系、政治過程和資源動員等基礎上,這些理論視角同樣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科塞和達倫多夫:沖突社會學。科塞的功能沖突論提出“社會安全閥”理論,認為社會沖突不總是分裂的,具有整合的作用;不總是動蕩的,具有穩定和平衡的功能;不總是破壞性的,能夠創造新的組織、制度和價值。群體性事件是社會沖突的重要形式,同樣也會具有這樣積極和正面的功能。此外,科塞區分了現實沖突和非現實沖突、內部沖突和外部沖突、個人沖突和黨派沖突,對于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具有較強的解釋力。⑦

達倫多夫的辯證沖突論系統論證了社會沖突的條件和過程,以及社會沖突的程度和結果。潛在利益轉化為顯在利益,導致潛在群體轉化為顯在群體,完成這樣的轉化需要在技術、政治、組織、領導、意識形態等方面進行準備。社會沖突的強度是由權威結構的開放性和流動性程度決定的,社會沖突的烈度是由社會經濟剝奪情況和社會控制機制決定的。該理論為我們對群體性事件進行分類和分析其動因系統提供了基本的參考。⑧

亨廷頓和伊斯頓:政治系統理論。亨廷頓在1989年的《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認為以下兩種社會系統都是穩定的,即高度傳統的社會(L1點)和高度現代的社會(L2點),而處在兩種社會類型之間的轉型社會(H點,如中國)則是充滿著動蕩、沖突和不穩定。中國社會目前正處在深度的社會轉型時期,“戰略機遇期”和“矛盾凸顯期”重疊,社會情境急劇變動、社會體制迅速轉軌的中國社會,往往充滿著各種社會沖突和動蕩,這有力地解釋了轉型期中國的群體性事件的高發態勢。⑨

戴維·伊斯頓在1999年《政治生活的系統分析》一書中指出,政治生活包含各種因素和系統,政治系統想要保持穩定,既要在內部保持各系統和因素的和諧,又要保持與環境的良性互動。其政治系統理論認為,政治系統是與外界相互作用的開放系統,公民對政治系統的要求是“輸入”,政府的反應為“輸出”,公民的重新表達為“反饋”,一旦這個環節出現障礙即“輸入性故障”,就會爆發群體行為,在中國則會爆發群體性事件。⑩

戴維斯:“J型曲線”理論。戴維斯的革命爆發曲線模式對于分析群體性事件有著獨到的解釋視角。戴維斯認為,革命的爆發是因為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提高了人們的期待滿足需要,而一旦實際的發展能夠給人們的“實際滿足需要”低于人們的容忍差距時候,他們體驗的挫折感和剝奪感就會導致革命爆發。“J型曲線”理論可以解釋大部分的群體性事件(當然不是“革命”的概念),中國的改革開放給社會成員帶來普遍性的實惠,但同時也是分布不均的,主要體現之一就是貧富懸殊。每個社會成員對于改革都是有心理期待的,一旦實際滿足和心理期待差距達到一定程度,在利益相對受損者中間就會爆發群體性事件,甚至在他們的思想中會出現倒退和回逆,即高度認可改革開放之前的制度,否定今天的改革開放。

葛蘭西等:公民社會視角。公民社會的理論視角是西方政治研究和社會研究的重大理論基石。“公民社會”的概念來自西方。葛蘭西在意大利革命失敗之后被投入監獄,在獄中苦苦反思革命失敗的教訓。他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強大的公民社會使得革命的動員和組織困難重重,最終起到了阻礙革命的巨大作用。自葛蘭西之后,公民社會的研究持續不斷。公民社會又稱第三部門,是指區別于政府部門和市場部門的部門,是公民集體行為的平臺,具有自發性、自治性的特征。隨著2008年群體性事件在中國的大量爆發,媒體和學界有人甚至驚呼2008年是中國“公民社會元年”,因為它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和在組織動員社會方面的力量。

格蘭諾維特:“門檻效應”或“閾值散射”模型。格蘭諾維特劍走偏鋒,提出“門檻效應”或“閾值散射”理論,在研究群體性事件方面是獨特的理論創新。博弈論認為集體行動是由具有理性偏好的個體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行為的一種宏觀聚合。但仍需要解釋個體在集體行動中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終聚合成集體行動的,門檻模型解釋了這一點。“閾值”簡言之就是參與群體性事件的人數或比例,參與群體性事件給個體帶來的成本和收益是因人而異的,因而其參與集體行動的“閾值”是不同的。對于激進者、風險喜好者、組織者或領袖等類型的個體,其參與事件的收益遠遠高于不參與,閾值很低,甚至為零,即自己組織和發起群體行為。而對于保守者,閾值則非常高,極端情況是即使所有人都參與了,自己也只是冷眼旁觀不做參與。而更多的則是閾值趨中的大眾,往往在信息不確定情況下進行模仿并參與事件。

閾值散射模型可以預測集體行為行動能否發生。例如,廣場上有100個人在游蕩,這就是潛在的騷亂情形。其一:對于連續型閾值分布的群體。即如果100個人的閾值分別為0、1、2、3、4、5、……99,就會引發多米諾效應。閾值為0的人發起騷亂,閾值為1 的響應,閾值為2的響應……,最終均衡結果是100人都會參加騷亂。其二:對于斷裂型閾值的群體,即如果改變閾值分布,取出閾值為1的人,用閾值為2的人代替之,則閾值為0的人無論怎樣發起,都不會激起反應。可見,閾值分布會有效解釋和預測集體行為的發生。該理論對中國群體性事件研究的意義是,如果社會壓力增大、階層貧富懸殊、社會價值扭曲或者社會制度偏頗,那么平均每個社會成員的閾值就會下降,群體性事件的燃點也會下降,任何不滿或泄憤的事件都更有可能演變成群體性事件。

查爾斯·蒂利:集體行動的動員模式。蒂利是以有關社會運動和社會革命的著作聞名遐邇的,他提出“集體行動動員模式”,這一模式包括:利益、組織、動員、時機四方面。利益是一個特定群體可能具有的與其他群體相對而言的優勢與弱勢;組織是指一種共同體,這種社會結構促進了這樣的認同;動員是指資源被一個試圖尋求新的政治優勢的群體所控制;時機是指一個特定群體作為競爭者在同社會中現存政治力量的斗爭中動員各類資源和發起行動的機會。一個群體的基本社會結構能夠影響其動員資源和對社會權威進行挑戰的能力,內部緊密的社會關系與聯系能夠推動該群體經由動員形成集體行動。

西達·斯科奇波爾:國家與社會革命理論。斯科奇波爾的國家與社會革命理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她主張國家的相對自主性,認為國家不只是統治階級的代表,國家代表著一個自治的社會公共機構,是擁有自身全部的權力與能量的機構。國家能夠憑借自身力量進行運作,能夠調控社會、復蘇經濟。科奇波爾通過研究法國革命、中國革命、俄羅斯革命,論證國家和其他政治力量在重大革命中的作用問題。她認為在解釋這些社會革命的發生問題時應考慮三個基本點:第一,革命的原因應該從社會結構、目標和條件中去尋找,而不在于革命者所表達出來的意圖愿望;第二,國際局勢在推動革命過程甚至左右局勢中具有重大作用,這一點在埃及、利比亞等國的社會動亂中可以得到令人信服的印證;第三,國家的制度特征是革命獲得成功的關鍵,國家還可能采取獨立于各社會階級或其他經濟力量的行動,以阻止社會革命的成功。

吉登斯:高度現代性及其風險。吉登斯認為,人類社會尤其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進入高度現代性,現代化的制度特征在全球擴展,也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各種社會運動和社會后果。每一個發達工業國家的內部可以從四個維度進行分析:監控體系是與人類活動領域中的階級對立相應的,監控體系的過度發展必然導致社會的民主運動,這是公民的政治權力,也是階級斗爭的主要表現;私有財產是一種民主權力和經濟權力,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誘發工人運動;軍事暴力包括警察、軍隊、監獄等,對內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震懾力量,如果過度發展就會激發和平運動;大規模的自然改造開始于工業革命,過度開發自然會在社會中激發生態運動、環保運動等。

吉登斯接著認為,隨著現代國家制度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制度的風險也在全球擴展。資本主義的全球發展,導致資本的全球運動和全球資本主義浪潮。其結果是誘發世界勞動工人運動和全球金融危機或致經濟體系崩潰;工業技術的全球擴展,在沖擊民間傳統寶貴非物質技藝的基礎上,打造了一個國際勞動分工體系,會導致發達國向不發達國轉移環境污染,造成生態災難的全球分布;軍事暴力導致全球軍事制度的形成,其負效應是使得核戰爭的陰云籠罩全球。這也激發了世界各國的反核運動和和平運動。

中國學界對群體性事件的理論研究。國內學者的研究一方面借鑒了西方的相關理論,同時非常注重結合中國實際來研究群體性事件,本文將梳理相關的代表性觀點。

群體性事件的爆發態勢與數量統計。群體性事件每年爆發的具體數量不詳,沒有任何政府部門和研究機構給出完全的數量統計,我們只能得到粗略的統計。2010年中國社科院的《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在對2009年的社會形勢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2010年的形勢進行了展望與預測。“據不完全統計”,1993年我國發生群體性事件0.87萬起,2005年上升為8.7萬起,2006年超過9萬起,2008年群體性事件的數量及激烈程度都超過以往。該藍皮書指出,2010年群體性事件仍然保持著多發的態勢,這是因為一些地方在加速發展和轉型的過程當中,積累了很多歷史上的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造成的民怨太深。

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分析。毫無疑問,群體性事件的原因是學者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利益問題被公認為是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最重要原因。各媒體紛紛轉載《群體性事件震動中國:與民爭利成禍首》一文,該文則是強調群體性事件源于利益矛盾的典型代表。但同時也有學者指出群體性事件并不是單純起源于利益沖突,而是有其他的解讀。郭曉飛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原因,具體有利益訴求渠道不暢導致的消極情緒、壓抑的消極情緒累積造成的宣泄心理、意圖擴大事態社會影響的破壞心理、主體意識迷失的從眾心理、責任分散的去個性化行為傾向,這些原因都可能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爆發。有些原因明顯是非理性的、個性化的(郭曉飛,2009)。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對群體性事件的原因進行了非常有代表性的總結,其2010年的研究報告指出了我國群體性事件爆發的四個原因,分別是社會控制機制減弱、階層沖突加劇、政府應對機制滯后、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等。

群體性事件的類型研究。在群體性事件的分類方面,很多學者也做了有價值的工作。學界對群體性事件的分類研究多集中在高校、農村、庫區移民、職工、大型體育場、民族宗教等群體性事件上,較少對群體性事件作專門分類。王戰軍從“矛盾屬性”、“發生根源”、“參與主體”、“表現形式”、“處置方略”等五個維度分別對群體性事件作了劃分(王戰軍,2006)。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王來華、陳月生提出了從“參與主體”、“事件本身是否帶政治性質”、“事件的規模大小”三個維度對群體性事件作分別劃分(王來華,2006)。這些研究在群體性事件的類型劃分和特征概括上都做出了探索,但都并沒有把這些維度的標準綜合起來作整體研究。王賜江在《群體性事件的類型化及發展趨向》一文中則將群體性事件劃分為基于利益表達、基于不滿宣泄、基于價值追求的三類群體性事件。當然,本文則會將王賜江總結的后兩種事件歸為一類,即公理訴求式的群體事件。于建嶸的研究比較全面和深入,具有代表性。他在《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及其基本特征》一文中對群體性事件進行了很有價值的分類,他將目前中國發生的群體性事件劃分為四類,分別是維權抗爭、社會糾紛、有組織犯罪和社會泄憤事件。其分類依據是目的、特征和行動指向,將已有研究對群體性事件的定義、爆發形式和數量、產生原因、發展階段等都進行了極有價值的研究(于建嶸,2009)。

群體性事件的應對策略。清華大學課題組的《以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長治久安》的報告中指出:既有的維穩模式具有四方面的特征,其一是運動式的治理模式,其二是體制性防衛過當,其三是機會主義與非規則化,其四是社會矛盾終止機制的缺失。由于維穩模式不當,導致社會維穩陷入維穩悖論和惡性循環。清華此文主要是從利益的單一角度來闡明群體性事件成因,從制度建設的角度探討應對策略。文章提出建立市場經濟下的利益均衡機制的制度化建設,具體包括信息獲取機制、利益凝聚機制、訴求表達機制、施加壓力機制、利益協商機制、調解與仲裁機制六個方面,并呼吁防止用運動式治理體制代替真正的制度化建設。人民大學課題組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報告2010:走向更加公正的社會:社會資源及其合理配置》的報告中認為環境因素、行為失范、控制機制減弱、利益相對剝奪、政府應對不力、信息高度發達等六個原因是群體性事件的內在動因。對此要有具體的應對策略,并建立四種機制。其一是預警機制,以求在事前進行預測;其二是反饋機制,即相關部門要對群體性事件進行迅速反應,以防止事態擴大;其三是處理機制;其四是解決機制。

群體性事件研究的基本特征與趨勢

有問題就會有人關注、有人研究,對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呈現出以下特點和趨勢:

從具體到系統的研究。群體性事件的研究經歷了從具體研究到系統研究的特征的轉變。具體研究是針對具體問題進行的具體分析,注重對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分析,進而研究從對策的角度如何消除產生群體性事件的誘因。針對具體問題的理論分析就事論事、視野比較狹隘,需要從更加系統和宏觀的社會背景出發進行研究,探求系統性的原因。這些系統性的原因包括風險社會、社會不公平、政治民主化、社會轉型、公民社會等多方面的和系統的視角。

從實體到虛擬的研究。從實體到虛擬也是群體性事件理論研究或理論解釋的重要特征和轉型趨勢。在群體事件的產生原因方面,實體要素主要是指:第一是利益受到損害,由于利益受到損害,普通百姓找不到解決門路只好訴諸于暴力抗爭、沉默示威甚至自焚的方式;第二是規則和制度的不完善也導致法律制度層面的不公正,例如出租車行業的利益分配規則。虛擬要素則主要關注沉默的聲音、民情的怨憤的集結等。在群體性事件的類型方面,也出現了虛擬空間導致的群體事件。

從籠統到類型的研究。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在早期是籠統性的研究,并不區分群體性事件的不同類型。主要是關注群體性事件的共識性的產生原因和應對策略。這樣的研究方式和思路可以獲得對群體性事件的感性印象。但隨著群體性事件的爆發數量越來越多,具體類型紛繁復雜,群體性事件的研究和應對越來越需要對群體性事件進行類型學分析。只有區分不同類型,采取針對性的應對策略才是“對癥下藥”。

群體性事件的應對困境

在學界對群體性事件進行理論研究和解釋的同時,我們同樣面臨著一些實踐上的問題,迫切需要學界作出解釋回應。群體性事件在實踐應對方面正面臨五個方面的困境,這些困境是下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破局努力的方向。

預警困境。預警困境是指群體性事件具有低燃點、突發性的特點,很難對其進行預測。目前雖然各級政府都制定了群體性事件的“預警機制”,但仍然疲于應付。我們認為“由于社會矛盾的長時間積累,各地近年來經常出現一些突發性事件和群體性事件,給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了沖擊。盡管當前的社會矛盾大多是屬于人民內部的矛盾,沒有敵對的性質,但是,當自發的、零散的、輕微的利益矛盾不能得到及時解決時,就可能轉化成自覺的、有組織的、嚴重的群體性對抗,會使矛盾摩擦上升為矛盾沖突,烈度與強度不斷地增強,甚至引發更大范圍內更加激烈的沖突”。

類型困境。群體性事件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對于如何劃分群體性事件,目前尚沒有一個清晰嚴謹的判別標準和分類框架。這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各地政府不僅在預測群體性事件方面很難達到理想效果,而且對發生的群體性事件的性質、內容和規律也很難把握。不同性質的群體性事件的表現和解決策略是不同的,如果在事件發生的時候,不知道群體性事件的具體類型是極其被動的事情。群體性事件中的人,他們的核心訴求是不同的,有些是基于利益,有些是基于規則,還有是基于公理正義的。

應對困境。由于存在類型困境,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缺少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多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對各種類型的群體性事件不加以區分地采用同樣的一套維穩辦法進行應對和處置,其結果是不樂觀的,激起進一步群體性事件的概率非常高。許多群體性事件是次生的,即由于政府對之前小規模群體事件的處置不當,造成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

制度困境。應對困境造成各級政府相關部門對各種群體性事件難以具體區分,采用同樣的維穩模式,核心原則是“穩定壓倒一切”,嚴防死守。制度困境不僅體現在其僵化生硬上,還體現為體制性防衛過當和機會主義與非規則化,前者是說各級主管部門本著嚴防死守和將群體性事件“消滅在萌芽階段”的理念,對群體性事件采取高壓的策略,造成激烈的警民沖突和干群沖突。后者是指老百姓普遍存在機會主義心理,即“不鬧不解決、一鬧就解決”,鼓勵“鬧事”,于是出現了非規則化的處理方式,當地主管部門為了“息事寧人”,亦采用非規則化的處置方式。這樣做的后果是導致越來越多的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和處理過程中的非規則化傾向。

幻像困境。有學者指出,進行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的前提性問題就是要破除對于社會的“不穩定幻像”,即認為一旦放手讓社會力量進行自我管理和自發運作,“公民社會”就會成為重要的不穩定來源。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對于社會力量的不信任的“幻象”,導致中國目前的社會管理和社會建設在制度創新上面臨很大限制。如果說制度困境是“防衛過當”的話,那么幻象困境則多少有些“假想防衛”的意味,即總是認為社會是不穩定來源,對群體性事件極其排斥和不信任,認為所有的事件都是不穩定的來源和象征。其實不然,群體性事件的正向功能也是非常明顯的,能起到反映問題、警示社會、促進改革,進而加強社會的長期整合和穩定等方面的作用。

以上五個困境是中國在群體性事件的預防、預警、應對和善后過程中面臨的主要難題,既是研究的薄弱之處,也是今后需要著力研究的重點和方向。

注釋

①關凱:“社會學家怎樣看待群體事件發生的原因——評斯梅爾塞的‘價值累加理論’”,《中國民族報》,2009年2月3日。

②朱承:“警惕‘烏合之眾’”,《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9年第11期;王懷強:“集體行動的邏輯:勒龐與奧爾森的比較”,《唯實》,2010年第3期。

③李景,吳金清:“塔爾德與麥克盧漢輿論傳播”,《新聞世界》,2010年第3期。

④黃建宏,肖顯富:“社會沖突理論啟示群體性突發事件研究”,《老區建設》,2009年第14期。

⑤宮秀軍:《論謠言的傳播機制及理性應對》,湘潭大學,2009年。

⑥“群眾犯罪不是犯罪”、“法不責眾”等思想意識在群眾心中根深蒂固,許多人憑借此思想或借口加入群體性事件,進行打砸搶燒等過激暴力行為。

⑦⑧劉少杰:《國外社會學理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95~196、200~201、434頁。

⑨肖艷:“亨廷頓對政治穩定因素的分析及其啟示”,《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⑩黃莉,龔華香:“我國縣域政治系統中公民政治冷漠成因分析——以伊斯頓政治系統論為視角”,《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周曉虹:《西方社會學歷史與體系:經典貢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3頁。

[美]安東尼·奧羅姆:《政治社會學導論》,張華青,何俊志,孫嘉明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56~57、59~61頁。

由于公民社會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群體性事件等重大事件中的表現,媒體稱2008年為“中國公民社會元年”。

劉少杰,胡曉紅:《當代國外社會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29~330頁。

“日本東京澀谷街頭爆發千人反核游行”,中新網,2011年3月21日,http://news.qq.com/a/20110321/000012.htm;鳳凰網,“東京31日再次爆發反核游行”,2011年4月1日,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2/detail_2011_04/01/5509453_1.shtml。

“社科院2010年社會藍皮書發布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實錄”,鳳凰網,2009年12月21日,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091221/1607653.shtml。

“群體性事件震動中國:與民爭利成罪魁禍首”,中國新聞評論網,2008年11月24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郭曉飛:“基于社會心理學視角的群體性事件剖析”,《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展報告:2010:走向更加公正的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200~202、206~212頁。

王戰軍:“群體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維分析”,《政法學刊》,2006年第5期。

王來華,陳月生:“論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基本含義、特征和類型”,《理論與現代化》,2006年第5期。

王賜江:“群體性事件的類型化及發展趨向”,《長江論壇》,2010年第4期。

于建嶸:“當前我國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類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清華大學課題組:“以利益表達制度化實現長治久安”,《學習月刊》,2010年第23期。

謝志強等:“消除我國社會轉型期不和諧因素的思路”,人民網,2007年10月18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64/105054/105055/6398039.html。

孫立平:“‘不穩定幻像’與維穩怪圈”,《人民論壇》,2010年第19期。

責 編 / 馬冰瑩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ass Incidents and Difficulties

in Solving Them

Xie Zhiqiang Lv Peng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frequent mass incidents.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mass incidents and difficulties in solving them have become major subjects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in social administration. In the West, the way of analyzing mass incidents has changed, from irrational to rational. Chinese scholar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aking into account China's conditions when referring to relevant Western theories. In practice, there exist five types of difficulties in tackling mass incidents, which charts the course for our further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is topic and for our efforts to make new breakthrough in this area.

Keywords: Mass incidents, trend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tackling difficulties in practice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中文网|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精品欧美视频| 99久久99视频|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熟妇丰满人妻|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青青青草国产| 不卡的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色老头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五月天天天色| 国产精品香蕉|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香蕉伊思人视频|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午夜久久影院| 无码高清专区| 国产亚洲精品va在线|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亚洲 成人国产|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1亚瑟视频|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国产激情第一页|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黄片在线永久|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一级黄色欧美| 国产精品一老牛影视频| 色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中文字幕波多野不卡一区|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色噜噜在线观看| 999精品免费视频|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国产午夜看片|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曰韩免费无码AV一区二区|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亚洲啪啪网|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爆操波多野结衣|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成年人片|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精品浪潮Av|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免费播放毛片| av无码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