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國的經濟社會情況十分特殊,在其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困難之大、矛盾之多、問題之復雜,不是輕易能夠正確認識的,也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夠輕易解決的,始終存在著空前的歷史發展機遇,也始終面對著難以回避的各種挑戰。中國學者需要樹立起學術自信與學術自覺,全面認識并深入研究“中國之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體系,使之成為全面了解、真正認識、深刻分析、深入理解中國的主線。
關鍵詞 中國之路國情發展經濟學
中國是一部天書,也是一部巨著。
100多年前,有著悠久歷史與燦爛文明的東方大國被列強入侵,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急劇衰落;落后必然挨打,挨打必然奮起,1949年新中國成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創造性地建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并向社會主義轉變,在極低收入條件下和極低發展起點下進行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開始步入現代經濟增長時代,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從而開啟了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偉大復興光明道路,國家經濟發展開始騰飛。現代中國的巨變為我們提供了閱讀這部巨著的偉大題材、歷史畫面,以及豐富內容。讀懂這部著作,對于我們理解當下,解決當前的許多社會問題具有十分深刻的意義。
作為中國的社會科學學者,應當以“全面了解中國、真正認識中國、深刻分析中國、深入理解中國”為己任。所謂“全面了解中國”,是指讀中國這部巨著,不能像盲人摸象似的解讀,而要從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中國的基本國情,不僅要看樹木,更要看森林,以便對中國有全景式的了解;所謂“真正認識中國”,就是要真正認識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一個十分復雜的中國,一個動態變化的中國,一個具有多面性和差異性的中國;所謂“深刻分析中國”,就是要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內部重大矛盾、重要關系的性質及動態變化,解析中國發展之路的歷史變遷和歷史動因;所謂“深入理解中國”,就是從歷史分析和現狀分析、從國內比較和國際比較、從直接知識與間接知識來理解。
中國國情的特殊性
中國的經濟社會情況十分特殊,在其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困難之大、矛盾之多、問題之復雜,不是輕易能夠正確認識,也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夠輕易解決的。我們始終面臨著空前的歷史發展機遇,也始終面對著難以回避的各種挑戰。
研究中國國情是制定正確發展戰略的客觀依據,也是確定適宜發展目標、擬定有效發展政策的根本依據。這始終是中國領導人和中國學者所要研究的重大課題。①正如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所指出的:“在中國這樣落后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我們面對的情況,既不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的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照搬書本不行,照搬外國也不行,必須從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開辟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作過有益的探索,取得過重要成就,也經歷過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的代價。”②國情研究具有最為廣泛的社會實踐基礎:在近千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的十幾億人民,從事長達幾十年的工業化實踐,這是人類活動史中最偉大的社會實踐。國情研究以這個偉大實踐作為認識基礎,同時又對這個實踐作出理論認識和經驗總結。③其特殊性表現為:
第一,中國是一個世界性人口大國,不但是國土幅員遼闊、地區差異甚大的大國,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科技、軍事的大國。大國的發展問題不同于小國,大有大的好處,有巨大的國內市場,有“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大國回旋優勢,④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國不同地區互補優勢,⑤作為社會主義的大國還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⑥但是大國也有許多劣勢,“大有大的難處”,⑦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衡的發展中大國,⑧是世界上主要發展指標地區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協調各方面的利益、相對均衡各地區之間的發展,難度極大、困難極多。管理和解決十幾億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在世界上幾乎是特例,古今中外的政治家都沒有接觸過,更沒有處理過。⑨
第二,中國是一個快速多重轉型的國家。這包括:一是從以農業為主向以工業、服務業為主的產業轉型,突出表現為工業化、信息化、服務業化在加速;二是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傳統社會向以城市人口為主的現代社會轉型,突出表現為城鎮化、城市化、城市群化在加速;三是從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突出表現為市場化在加速,各類競爭日益激烈;四是從封閉、半封閉社會向開放、全面開放社會轉型,突出表現為貿易自由化、投資自由化在加速,“走出去”在加快;五是從封閉、落后的文化向開放、先進的中華文化轉型,突出表現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大進步。從人口規模來看,超過任何一個大國轉型的規模;從轉型速度來看,又超過任何一個大國社會變遷的速度;從轉型類型來看,也不同于任何一個大國的轉型特征和過程。這是前所未有的、超大規模的多重轉型,必然伴隨著各種重大矛盾,以及來自社會沖突、國際競爭等方面的轉型挑戰。
第三,中國既是現代化的落伍者,又是現代化的追趕者。中國直到1950年之后才真正進入現代經濟增長時期,正式開始工業化、現代化建設的時間比發達工業化國家至少晚了100~200年,發展起點水平明顯低于這些國家,既存在因初期的“擴大缺口”造成的后發劣勢,⑩也存在“有條件趨同”的后發優勢,即利用與先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更快地“追趕式增長”;還存在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國際知識和技術的后發優勢,通過模仿創新、集成創新、自主創新,成為新技術的積極采用者和再創新者;利用最新技術(如信息通訊技術、生物技術等),利用“蛙跳式”或“跨越式增長”的后發優勢,迅速縮小與先行發達國家之間的相對差距。
第四,中國獨特地開辟了一條非傳統、非西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國的發展很難從現成的標準的教科書中找到答案,很難從外國發展模式照搬照抄,只能探索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一是獨立自主決策、獨立自主選擇、獨立自主探索的發展道路,決不依賴于任何外部勢力,決不依附于世界大國,決不屈服于世界霸權。這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很難做到的。二是不照抄照搬其他國家發展模式,如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或西方發達國家的資本主義模式。中國必須也只能“走自己的道路”,這就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獨特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三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政治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五大優越性: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這既不同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同于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放棄社會主義制度、轉向資本主義制度,是中國追趕并超越美國等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最大制度優勢。四是對內堅持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分享的社會主義原則,堅持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籌兼顧,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五是對外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決反對對外霸權、對外擴張、對外侵略,一貫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發展、互利共贏,更不復制資本主義國家和前蘇聯對外霸權、對外擴張、對外侵略的歷史。
國情與發展經濟學
所謂“國情”,指的是一國相對穩定的總體的客觀實際情況,或那些對經濟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發動因素和限制因素,它(們)常常決定著一國長遠發展的基本特點和大致輪廓。
在不同的國家發動和實現工業化的條件和因素各不相同。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人張培剛先生1949年出版的《農業與工業化:農業國工業化問題初探》一書對此問題作出了開創性、奠基性的理論探討,可以作為認識中國國情的分析框架。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什么是一國發展的發動因素和限制因素?它們的定義是什么?張培剛認為,所謂工業化的發動因素是指在工業化進程中能夠啟動國民經濟中“一系列基要生產函數組合方式發生連續變化”的基要因素,或戰略性因素。換言之,它是能夠直接推動經濟長期持續增長、促進社會生產力發生變革、促進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轉變的根本性的決定力量。所謂工業化的限制因素是指那些從根本上阻礙或制約工業化過程的發動和演進的因素。
后來,張培剛先生把推動一國工業化的發動因素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企業家創新精神、技術進步和制度革新。這相當于通常所講的經濟長期增長的發動機。把一國工業化的限制因素歸納為兩個方面:自然方面的限制,包括資源和地理環境;社會方面的限制,包括人口、制度以及文化。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發動因素和限制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或多或少發生變化,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還會相互轉化。發展的過程本身就是動態變化的過程,發動因素與限制因素既此消彼長、又相互轉化,從而形成社會合力,既可能相互抵消或對沖,也可能相互增加或減少。
1921年初,毛澤東就提出“改造中國與世界”的主張。他和蔡和森等新民學會會員在長沙集會,將“改造中國與世界”作為新民學會的目的。1963年,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只是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無別的目的。為此,國情研究的基本任務有兩個:一是認識中國國情;二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所謂認識中國國情就是要深入認識和了解發動工業化與經濟發展的發動因素與限制因素;所謂建設中國,就是促進發動因素或有利因素的成長,減少和改變限制因素或不利因素的作用。
發展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貧困落后的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消除貧困、擺脫落后、走向富裕。發展經濟學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為什么發展、發展什么、怎樣發展的一門學問,是研究國家如何由傳統的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的經濟學。雖然與其他經濟學理論相比,發展經濟學更適用于回答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性”發展難題,但是對“中國發展問題”及成因的理論解釋還是顯得不足,既沒有充分吸收并反映中國發展實踐的重大理論成果,也沒有能夠提供前瞻性地指導中國未來發展實踐的理論燈塔。盡管以中國等發展中人口大國為代表的南方國家(即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大大超過北方國家(即發達國家),已經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貿易格局,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大逆轉,但是發展經濟學卻處于經濟學的邊緣地帶,只是西方經濟學的衍生物和附屬物而已,在某種意義上屬于非主流學派。
現代中國走過的是一條特殊的發展道路,留下的歷史記錄、歷史經驗、歷史實踐,既不同于西方國家工業化的過程,也不同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過程,我們既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主導的發展經濟學,更需要在此基礎上創新中國發展經濟學,逐步創建中國學術體系、理論體系。正如毛澤東所言:“你們看,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我們究竟有多少人創造了可以稱為理論的理論,算得科學形態的、周密的而不是粗枝大葉的理論呢?特別在經濟理論方面,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從鴉片戰爭到現在,已經一百年了,但是還沒有產生一本合乎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的、真正科學的理論書。像在中國經濟問題方面,能不能說理論水平已經高了呢?能不能說我黨已經有了像樣的經濟理論家呢?實在不能說。”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深刻地、科學地分析中國的實際問題,找出它的發展規律”。毛澤東講這段話已經過去了70年,但是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這固然有許多復雜的歷史原因,但是就我們中國經濟學者而言,關鍵是缺乏學術自覺、學術自信、學術自主創新。因此,總結出真正合乎中國實際、真正科學的理論,是當代中國學者的學術自覺和歷史責任。
我們所置身的偉大國家與偉大時代,正給了我們創新中國發展經濟學最好的歷史條件。首先,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或地區,而總人口數超過1億人的國家只有11個;農村人口超過1億人的只有3個:印度(7億人)、中國(6.7億人)、印度尼西亞(1億人);世界上就業人口數超過1億人的國家只有4個:中國(7.8億人)、印度(4.8億人)、美國(1.5億人)和印度尼西亞(1億人)。其次,中國面臨著諸如吃飯、就業、教育、衛生、居住等世界上幾乎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難題。再次,中國也是世界上發展最成功的國家。過去30年,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經濟體、進出口貨物和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貿易體,還是本國居民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增長最快的國家。可以認為,在具有960多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中國,十幾億人民的偉大實踐是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社會實驗,為我們提供了最豐富最重要的認識來源,是檢驗發展經濟學理論最大的、最生動的社會實驗,也是發展戰略是否正確、發展政策優劣的最好檢驗標準。正如毛澤東所言:“我們研究中國就要拿中國做中心,要坐在中國的身上研究世界的東西。”研究中國發展經濟學更是要以我為主,大膽創新。
總之,一切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歷史的變化而變化。就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此時不同于彼時,依不同的時間、條件而不同;就不同的國家或地區而言,也沒有一個最好的、統一的發展模式,此國不同于彼國,此地不同于彼地,依不同的國情、條件而不同。任何發展戰略如同戰爭戰略一樣,它本身就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隨時間、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適應性地變化。
我們需要從多維度、動態的角度來對中國的發展進行診斷。本文從五個維度進行分析:第一是自然國情,包括地理國情、資源環境、自然災害以及氣候變化;第二是人力資源國情,包括人口、就業、教育與健康;第三是經濟國情,包括經濟增長、農業現代化、工業化與信息化;第四是社會國情,主要討論地區差距與城鄉差距;第五是國際維度,重點討論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這里需要的是系統知識集成,即需要整合歷史學、社會學、人口學、政治學、經濟學的知識,進行綜合研究、集成創新,需要借助那些可量化或不可量化的診斷變量對中國的發展進行動態的多角度的綜合診斷,這也是國情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方法。(見圖表)
如何閱讀中國這部天書
在海外,當代中國研究(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是一門重要的新興學科或學術領域。不同于傳統的“中國學”或“漢學”(Sinology),它以當代中國為研究對象,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國際關系等各個領域的研究,從國際范圍內就現代中國進行的學術對話和學術競爭,現在已經吸引了大量優秀學者從事專門專業性的研究。長期以來,由于中國社會的封閉,國際學術界無法獲得第一手的資料和調查,現代中國學實際上是“中國觀察”(China Watching)或“中國猜測”(China Skeptics),而不是“中國研究”,并未得到國際學術界的承認,往往將其研究作為西方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理論的應用領域而已。直到改革開放之后,現代中國學才開始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獨立的學科,世界各國學術界與中國學術界之間開展高水平的、真正平等的學術對話。由于中國發展道路的獨特性,使得“現代中國研究”對國際上優秀的學者更加具有吸引力。國情研究具有最廣泛的社會實踐基礎,同時需要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影響。那么如何系統地研究中國國情呢?這就需要參照毛澤東同志在1941年的《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所提出的三條基本要求:首先,研究國內和國際現狀,對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進行系統、周密的研究,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把握客觀的真實情況;其次,研究中國和世界歷史,包括經濟史、政治史、社會史;再有,學習國際理論與經驗,既包括馬克思列寧主義,也包括極其豐富的社會科學,由此來“有的放矢”,“的”就是具體分析中國的發展問題,“矢”就是國際理論與經驗,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這就決定了我們要從不同的層次來進行分析:
第一是實證——理論層面:首先分析中國的發展實踐與國情變遷,從實踐分析中抽象出理論認識,同時充分借鑒西方發展經濟學成果,形成理論概括,這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多次循環往復。
第二是認識——政策層面:研究國情的目標是作出知識貢獻,影響公共政策,“急國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國情研究的最大價值就是在理論與實踐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發展的目標與戰略這一最大的公共政策。其中很重要的是識別出發展的挑戰,這就需要發展診斷這一中間環節。
第三是過去——現在——未來層面:這是指要從歷史維度來認識國情。一是30年尺度分析,重點分析改革開放30年發展實踐(1978~2009);二是60年尺度分析,分析建國以來60年(1949~2009)的發展實踐;三是千年尺度,延伸到古代中國,從大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中國國情。現狀分析以及綜合診斷是對現狀進行分析,目標與戰略則是前瞻分析。國情研究不但需要歷史感覺、歷史體驗、歷史認識,也需要現實理解與現實參與,還需要未來愿景與未來眼光。
第四是世情——國情層面: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大環境下,我們不僅要研究國情,而且要研究世情。因為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不知彼,則不知己。這個彼不只是對手,而是全世界。不了解世界,就無法準確地了解中國;不具有國際視角,就無法深入地認識中國。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趨勢下,世界影響整個中國,世界改變整個中國。與此同時,中國也會影響整個世界,中國也將改變整個世界。所以我們既要研究國情還要研究世情,即世界的發展動態變化,這就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也提供了極大的機會。
我們所做的國情研究是屬于“實證社會科學研究”,主要回答:當代中國實際“是”什么?已經或正在“發生”什么?以及為什么“會發生”?這就不同于“規范社會科學研究”,即應該“是”什么,對各種行為方式的合意性作出判斷。這就需要以真實的中國為研究對象,以科學的方法、歷史的觀點、宏觀的視野、國際的視角、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研究。這是堅持不懈的知識積累而不是斷斷續續的研究,是比較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研究,是較為全面的和多角度的而不是片面而單一的研究,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深入研究而不是粗枝大葉的一般性描述,是采取跨學科和多角度的方法進行綜合性研究,而不是僅從某一學科或方法作單一專題性研究。總之,國情研究也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過程。對此筆者將其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專業化研究。國情研究是非常專業化的研究領域,同時又需要將不同學科專業知識加以集成、綜合和凝煉,并從事創造性的知識創新、知識傳播和知識應用。其中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結合是重要的辦法。定量研究之所以成為一種知識貢獻,是因為提供了一種我們稱作具有正外部性的公共知識。通過定量研究能夠提供關于中國國情與發展史的數據、信息和知識,這就能真正深化我們對中國發展歷史軌跡的理解。
第二,開放式研究。“文革”十年、包括“文革”之前的十幾年,中國的社會科學界與西方同行相互隔絕,而且封閉時間太長,正常的學術研究被政治(權力)統治和壟斷的時間太長。即使當時最優秀的學者也是十分封閉的,既不能出國進行學術交流,也基本不了解國際社會科學的發展和進展,更談不上進入國際主流(當然是西方學術界主導的)。社會科學上的研究方法、研究理論,不參與到主流之中,就沒有辦法和別人交流,同時也就沒有辦法對人類的社會科學知識作出同樣的貢獻。
第三,參與式研究。我們從事當代中國學研究,與國外的“中國觀察”或“中國猜測”最大不同之處是參與式研究。這樣才可能真正深入地了解與認識中國。如何持續參與研究,以下兩個導向是最為重要的:
一是發展挑戰和問題導向。我們要研究現實中國的“真問題”,選擇中國的發展挑戰作為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論是治理問題、腐敗問題、環境問題,還是就業問題、能源問題等等,都是我們國家所面臨的重大挑戰。我們將把對中國的挑戰視為對自己的挑戰,主動及時研究對于中國的挑戰,并且從研究中獲得“真知”。
二是發展戰略和政策導向。我們要提出解決重大挑戰的“真辦法”,及時地、前瞻性地回答如何來處理和應對這些挑戰,進行高水平的發展戰略研究和政策研究。這就構成了“挑戰-應戰”研究模式,研究挑戰是為了更好地應戰,研究應戰是對挑戰的積極回應。
第四,森林式研究。觀察和研究中國既有不同的價值觀,又有不同的角度。我們應當避免對中國認識的片面性,毛澤東曾說:“所謂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問題。……或者叫做只看見局部,不看見全體,只看見樹木,不看見森林。”因此,我們對中國的研究不僅要從地面近距離地直接觀察各種“樹木”(企業或個人)的微觀變化,而且還要從高空俯視和全面觀察整個“森林”(社會和國家)的宏觀變化,給出多方面總體評價。
第五,創新性研究。學術研究就是求真與創新,發現新現象,提供新知識,提出新理論。國情研究也同樣如此,它需要發現當代中國發展中特有的新現象和新特點,需要不斷提供比較系統的當代中國變化的新信息和新知識,需要創新性地提出和解釋關于中國發展的基本理論和重要觀點。我們以中國崛起為主題,主動回答中國崛起到底是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它崛起的國際背景是什么,它的國內經濟背景是什么,它的政治背景是什么,以及中國如何更加成功地順利地崛起、和平地崛起、可持續地崛起、綠色地崛起。從理論角度來看,還提出了國家發展生命周期,用創新說來解釋中國的崛起。又如我們通過研究綜合國力及國際比較、研究影響發展的五大資本及國際比較,從歷史背景和國際比較研究中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創新不僅要突破他人,更要突破自己,包括自我糾正。研究現代中國本身是一個信息和知識不斷“搜索”的過程,需要不斷認識、識別、檢驗、修正和超越。
第六,集成式研究。當代中國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空前復雜多變的歷史畫面,她的變化與發展由各方面的因素決定,不能從單一方面、單一學科來研究。我們采取的方法是綜合研究、集成創新,這包括以下幾方面集成:一是信息集成,通過數據實證來提供中國的關鍵性信息。二是知識集成,集成了經濟學、政治學、公共管理、環境生態等不同學科的知識,作為分析中國的綜合理論依據。三是思路集成,集成了我們多年不同領域國情研究所形成的政策思路。集成創新并非知識的簡單排列組合,而是通過再加工、再組織,提高知識附加值,實現知識向更高形態轉化的過程。實現這一轉化的關鍵是要像毛澤東同志所主張的“要學會用材料說明自己的觀點。必須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明確的觀點去統率材料”。這也是集成創新的“靈魂”。
中國開創了獨特的發展道路,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它是國家強大、人民富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偉大復興的創新之路,是推動經濟繁榮、社會轉型、中國巨變、迅速崛起的“人間正道”。中國學者需要樹立起學術自信與學術自覺,全面認識并深入研究“中國之路”,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體系,使之成為全面了解、真正認識、深刻分析、深入理解中國的主線。
注釋
①胡鞍鋼:《中國政治經濟史論(1949~197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1頁。
②趙紫陽:“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1987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頁。
③胡鞍鋼:《胡鞍鋼集:中國走向21世紀的十大關系》,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8頁。
④這是毛澤東的觀點:“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6年12月),《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3~174、189頁。
⑤這是胡錦濤的觀點。2008年5月31日,胡錦濤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嚴重的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寫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新華網,2008年6月2日。
⑥這是鄧小平的觀點:“發揮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鄧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7頁。
⑦1957年3月1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講:《紅樓夢》里頭的著名人物王熙鳳有言“大有大的難處”,她這么一說,劉姥姥就冷了半截。的確“大有大的難處”,美國的事情并不好辦,據我看,它的經濟危機要來,這個東西恐怕是不可避免的。龔育之,逄先知等:《毛澤東的讀書生活》,北京:三聯書店,1986年,第230頁。
⑧毛澤東早在1936年就指出: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國。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嚴重的半封建經濟同時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業都市和停滯著的廣大農村同時存在,幾百萬產業工人和幾萬萬舊制度統治下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同時存在,管理中央政府的大軍閥和管理各省的小軍閥同時存在,反動軍隊中有隸屬蔣介石的所謂中央軍和隸屬各省軍閥的所謂雜牌軍這樣兩部分軍隊同時存在,若干的鐵路航路汽車路和普遍的獨輪車路、只能用腳走的路和用腳還不好走的路同時存在。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6年12月),《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188頁。
⑨John King Fairbank, 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 1800-1985, Harper Perennial(September 9, 1987);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中文版),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1989年。
⑩這是指富國與窮國初期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大,即使窮國人均收入增長率高于富國人均收入增長率,盡管他們的人均收入的相對差距是下降的,但是他們之間的絕對差距是不斷擴大的,直到相當長的時間之后,這一“擴大缺口”才開始縮小,從而構成了對窮國為實現經濟追趕所做的努力的嚴峻挑戰。可參看: Charles P. Kindleberger, Bruce Herrick: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1958, 1965;[美]查爾斯·金德伯格,布魯斯·赫里克:《經濟發展》(中文版),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
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斗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1982年9月1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2~3頁。
這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基本政治制度。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央政府門戶網,2011年7月1日。
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央政府門戶網,2011年7月1日。
胡鞍鋼,王紹光,康曉光:《中國地區差距報告》,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培剛:《農業與工業化:農業國工業化問題初探(1949)》(中文版),武漢: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年。
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增訂版),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27、151頁。十分可惜的是,張培剛先生《農業與工業化》一書沒有翻譯成中文,更未能成為當時中國領導人認識中國國情與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事與勢》,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3頁。
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1963年5月),《毛澤東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1頁。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胡鞍鋼,鄢一龍,魏星執筆:《2030中國:走向共同富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1942年2月1日),《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3~814頁。
系2010年數據。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摘要(201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第40頁。
國家統計局編:《2010國際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年,第104~106、112、118頁。
毛澤東:“如何研究中共黨史”(1942年3月31日),《毛澤東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07頁。
這里參考了毛澤東同志的提法:戰爭情況的不同,決定著不同的戰爭指導規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一切戰爭指導規律,依照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依照戰爭的發展而發展;一成不變的東西是沒有的。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936年12月),《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3~174頁。
加加美光行,日本愛知大學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主任。
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6~797頁。
毛澤東:“實踐論”(1937年),《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297頁。
毛澤東:“矛盾論”(1937年),《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2~313頁。
胡鞍鋼:《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胡鞍鋼,王亞華執筆:《國情與發展——中國五大資本動態變化(1980~2003)》,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
毛澤東:“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1958年),《毛澤東文選》(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7頁。
責編 / 肖潔
How to Approach and Truly Understand China as an Inscrutable Country
Hu Angang
Abstract: The Chinese economy and society are extremely special in that it has encountered grave difficulties, many conflicts and complex problems in its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at are hard to understand correctly or be easily solved overnight. However, there always exist unprecedented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as well as unavoidable challenges.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build up their academic confidence and consciousness,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and thoroughly study ''China's road,'' establish a social scienc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ke it the main channel for fully and genuinely understanding China and for deeply analyzing China.
Keywords: China's Road, China's conditions, development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