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政府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系統考慮社會轉型的多元復合特征,全方位、多視角地制定政策,完成社會經濟全面轉型,實現中國社會工業化、知識化的雙跨越。要警惕中國現代化發展陷入“拉美陷阱”、“西班牙幻影”及“日韓困境”這些先發國家經濟起飛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對實現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 現代化轉型 多元復合 發展陷阱 社會普遍服務體系
當今中國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關鍵時期,現代化進程呈現出多元復合的特征。根據歷史經驗,橫亙在中國前進道路上的有新的“三座大山”:“拉美陷阱”、“西班牙幻影”、“日韓困境”。我們需要群集智慧,頂層設計,系統集成,義無反顧,完成歷史使命。
深刻把握多元復合特征,確立現代化路向
縱觀世界現代化進程史,不乏在現代化進程中遭遇挫折與斷裂乃至陷入社會混亂的國家和地區。這種斷裂可能出現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等各個層面,甚至可能是整個現代化進程的斷裂。中國目前的發展也已暴露出諸如收入差距過大、區域發展不平衡、資源環境壓力大等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把握我國現代化進程的特征,在制定政策時充分考慮到我國現代化的具體實際,避免踏入挫折與斷裂充斥的現代化陷阱。
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呈現出多元復合的特征,具體表現在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農業社會向工業和知識社會躍升、社會架構從立體科層轉向扁平網絡、社會形態由封閉內卷轉為開放外拓、產業結構由產業依賴轉向產業創新、發展模式由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切換、文化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變遷。這八個方面轉型相互滲透、互為前提,甚至有時又相互鎖定。由鄉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是多元復合轉型的出發點和核心環節,城市化是其主要內容,以快速推進城市化為中心形成輻射,其他七個轉型在其發展軌跡下不斷推進和深入;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知識化社會轉型,它們是復合轉型的兩大支柱,關系到經濟體制的確定和生產要素的變革;由立體科層結構向扁平網絡結構轉型、由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轉型、由產業依賴向產業創新轉型、由線性經濟向循環經濟轉型、由生存型文化向發展型文化轉型,分別從社會結構、內外關系、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方式、文化類型等更加具體且關鍵的領域支持社會多元復合轉型的順利運轉。
所有這些對我國現有的政府管理模式和制定政策的思路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中國政府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該系統考慮社會轉型的多元復合特征,綜合性、全方位、多視角地制定政策,以城市化為中心、以市場化為動力、以產業先導為引領,向知識經濟躍升,完成社會經濟全面轉型,實現工業化、知識化的雙跨越。
審視轉型路上“三座大山”,警惕中國現代化發展陷阱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綜觀全球發展歷程,幾乎每個國家都在競逐富強,渴望趕超別國,但結局卻是天壤之別。有的國家現代化進程起步早,可至今仍難以突破傳統社會的束縛。還有一些國家啟動現代化很晚,卻迅速躋身發達國家之列。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恰好到了確認未來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在此背景下,研究和回顧其他國家經濟發展興衰的經驗教訓,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不無裨益。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上,矗立著“三座大山”,即“拉美陷阱”、“西班牙幻影”及“日韓困境”,這些都是先發國家經濟起飛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對此我們必須加以研究,未雨綢繆,頂層設計,化阻礙為動力,翻越“三座大山”,走出發展困境。
統籌城鄉發展,嚴防“拉美陷阱”。南美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之后,由于收入差距過大造成內需增長緩慢、產業升級失敗、政治腐敗低效等,至今仍然掙扎在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上,這種現象稱為“拉美陷阱”,也稱“中等收入陷阱”。
“拉美陷阱”的關鍵在于快速城市化過程中沒有很好地解決農民轉變為城市居民的問題,相當規模的人口享受不到現代化成果,從而阻斷了現代化的進程。在拉美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中,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城市,而城市阻隔了新生力量的融入,許多人被城市周邊的貧民窟吸納,城市被貧民窟包圍,人們被人為地分隔為城市、貧民窟和農村三個集團,城里人心理恐慌,貧民窟被邊緣化,農村赤貧化。環境污染,治安混亂,社會失序,政局動蕩,這樣的城市化不僅沒有幫助拉美國家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沒有解決其農業農村發展問題,反而使拉美各國都陷入了更為棘手的貧民危機之中,成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道路上的前車之鑒。
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是傳統的農業國,農村、農民在中國社會發展變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居民人均GDP的不斷提高,我國也步入了發生“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險區。如何運用機制手段實現“農民終結”的問題,是我國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近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人口逐漸從鄉村向城市積聚,越來越多的農民同土地剝離、涌入城市,大量的人口流動同現有的城鄉二元結構的沖突不可避免。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后,世界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少,大量農民工被迫返鄉,怎樣實現新一代農民工返鄉創業與城市互動,防止少數群體被邊緣化,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尋找城鄉統籌的新機制,創業園、安居園、培訓園“三園互動”機制是其中有益的探索。實施創業園工程,搭建就業平臺,支持農民返鄉創業;興建安居園,改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創辦職業培訓園,提升勞動力素質,加快農民向市民的轉化速度。基于市場機制,促進“三園”互動,使資源、資金、技術在城鄉之間、在不同產業之間有序流動和優化組合,實現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動態融合,推動城鄉經濟協調持續發展,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突圍富而不強,提防“西班牙幻影”。16世紀末,世界貴金屬開采中的83%為西班牙所得。不過,西班牙只是扮演了“過路財神”的角色,涌入的財富又像水一樣流走,因此西班牙被稱為“黃金漏斗”,這一現象即為“西班牙幻影”。
“西班牙幻影”產生的主要根源在于當時的政府政策,尤其是經濟、產業政策的嚴重失誤。缺乏自主產業,工業原料大量出口、國內所需產品單純依靠進口的政策,沉重打擊并逐步摧垮了西班牙農業和工商業,進而動搖了西班牙國力的根基,使西班牙的強盛成為曇花一現。當時的“西班牙幻影”,是在固有權力保障下的財富積累,既定技術文化條件下商業模式的簡單復制,而原有社會結構和文化保持不變,缺乏技術創新動力和社會動態化發展能力。“西班牙幻影”說明,只積累財物而沒有進行相應的產業升級、政府創新、文化精進、社會進化,任何財富的擁有都是曇花一現,不激發和維持人們的創新力,一個國家的繁榮就不會長久。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建設成就,但是隨著資源環境壓力的不斷增大,基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以高能耗高污染為代價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維系,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避免落入“西班牙幻影”的窘境。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以知識創意和技術為主導生產要素的階段,營造創新文化、推動技術進步,是保持經濟社會發展勢頭、保持國家層面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技術進步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核心動力,運用社會資本發展本國具有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進行產業的動態升級,形成國家內在的生產、研發、創新能力,是消除富強幻影的必然選擇。中國的現代化是在舊式工業化已經取得一定成就而世界正在發生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的背景下進行的,這就要求中國的產業發展既應堅持原創產業,又要注重傳統產業升級,在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研發、應用的基礎上,通過對原創產業的直接促成以及對傳統產業的高技術改造,夯實現代化的經濟基礎。
關注社會創新,謹防“日韓困境”。20世紀70年代,日本、韓國的飛速工業化讓世人震驚。但20世紀90年代后,由于創新技術不足,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日本、韓國從世界矚目的經濟強國一路走低,經濟增長放緩。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日韓困境”。
“日韓困境”的深層次原因,正是忽視了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迅速轉型,企業和產業的發展仍以政府為主導,大企業、大銀行與政府之間形成鐵三角,生產要素的鎖定難以激發社會潛能,導致一個個缺少創新、創業激勵的“大企業和超大企業”,技術多停留于模仿層面,無法形成企業核心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使得原本迅速發展的日韓經濟在向知識經濟轉變過程中陷入泥沼。“日韓困境”表明,在開放的國際環境下,一個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的國家,將難以主動地進行自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并有可能在新一輪的國際產業分工中陷入被動。同樣,在技術領域著重跟隨模仿,將難以越過跨國公司嚴密的專利壁壘,使得跟隨發展的技術在市場上的實際應用空間十分有限。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一直延續引進技術并加以改造吸收的技術發展策略,引進的技術不少是國外產業結構調整后淘汰下來的,這些技術的特征是“四高一低”,即高污染、高資源、高消耗、高人力、低附加值。長此以往,我國的現代化進程難免也會遭遇“日韓困境”。世界經濟科技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特別是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還是必須要靠本國自己。因此,我們必須走自主創新的道路,大力發展創業型經濟,積極鼓勵創業活動,努力營造創業環境,借以推動企業技術創新,進而推動技術進步,催生新產業的產生,真正依靠科技、知識和教育來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實現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創業社會的快速轉型,避免陷入“日韓困境”。
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助推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縱觀歷史上的崛起大國,從傳統社會轉變為現代社會,都要經歷一個平臺期,都需要一項具有“萬向節”性質的經濟社會政策,對社會的發展戰略進行頂層設計,并將各項政策系統予以集成。18世紀,由于設立了財產權的保障體系和自由貿易權,英國戰勝西班牙成為世界強國。19世紀,由于賦予了國民參與政治的權利,法國迅速成為世界強國。19到20世紀期間的德國與美國,由于設立了一套社會保險制度,人們能夠共享文明成果,從而兩國分別占據了世界經濟產業格局的制高點。
基于當前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多元復合特征,如何翻越橫亙在中國現代化道路上的“三座大山”,在制定政策時必須通盤考慮前文所述的八個方面的轉型,否則,政策就會互相抵觸,出現偏差,阻礙現代化進程。另外,當今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需要在吸納全人類智慧的基礎上設計一套新的社會制度,以迅速突破在后發國家持續幾千年的鄉土“文明”自鎖和互鎖陷阱。因此,中國同樣需要有一個具有萬向節性質的戰略政策平臺,將各項政策予以系統集成,實現中國的現代化轉型,而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社會普遍服務是指政府向公眾提供具有均等性、全覆蓋、可獲得、公正性和可持續性的公共服務。構建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就是要使國土范圍內的任何人能夠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享有平等的人文基本權利,都能以承擔得起的價格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分享現代化的成果,避免出現弱勢群體邊緣化,避免出現落后地區邊緣化。它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了安全底線,為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良好平臺,避免出現社會群體間的對立、地區間的失衡、思維和道德倫理的割裂以及現代化進程的斷裂,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中國社會的平穩過渡與和諧轉型,促使中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躍升為一個能夠肩負國際重任的現代化強國,圓大國的強國夢想。
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具體包括人文社會普遍服務、產業社會普遍服務和信息知識社會普遍服務三個子系統。
構筑人文社會普遍服務,避開“拉美陷阱”。人文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主要解決民生問題。保持社會發展的公平、公正與均衡穩定,保障國家發展的動力及持續競爭力,防止群體間、區域間和人的內在心理出現失衡與斷裂。保護失地農民、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城市中的下崗失業者等弱勢群體,避免他們處于社會的邊緣,使社會各階層共享現代化的成果,避開現代化進程中的“拉美陷阱”。
人文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保障生存權的社會普遍服務、發展權的社會普遍服務和自由流動權的社會普遍服務。生存權的社會普遍服務體系是保障機會均等的基石。目前在中國構建人文社會普遍服務的進程中,至少應當建立健全食物保障(低保)、基本住房、基本醫療、義務教育和基本養老五個項目以保障民眾的生存權。這是一個國家保持其競爭力的基礎。發展權是個人、民族和國家積極、自由和有意義地參與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并公平享有發展所帶來的利益的權利,發展權的社會普遍服務體系適應了現代世界潮流新時代的要求。促進發展權實現而做出的任何努力和實施的各項政策,其目的都必須是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福利;保護人民的公民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保證男女平等;消除社會非正義等。自由流動權的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保障人們充分發揮生產要素的潛能。生產要素尤其是人的自由流動權,是充分發揮要素潛能的保障。在中國,受戶籍制度和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制約,勞動力的自由流動性較小。勞動力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應該自由流動,這體現了公平競爭的原則,一方面可以保障人追求最基本的生存權利,如從自然環境惡劣的區域遷徙到相對較好的區域中,另一方面可以保障人追求自身發展的權利。
建立產業社會普遍服務,驅散“西班牙幻影”。產業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主要解決產業文明共享、創業生態培育、產業創新和企業價值導向的問題。解決我國富裕后如何強大的問題,防范出現既定技術文化條件下商業模式的簡單復制,固化原有社會結構和文化,缺乏技術創新動力和社會動態升級能力,避免陷入社會自鎖和靜態社會的“西班牙幻影”中。通過基礎產業社會普遍服務實現網絡產業化、產業網絡化和企業社會責任感,從而提高國家的綜合競爭力,助推強國之路。
產業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主要包括網絡產業的社會普遍服務、產業網絡化的社會普遍服務和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網絡產業的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使人們共享工業文明成果。網絡產業的社會普遍服務,所涉及的行業通常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產業和公用事業,既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必需的能源和生產資料,又為人民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料,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產業升級要求產業的發展形成一個可以發揮聯合作用的群體,產生集成效應和范圍經濟,產業網絡化的社會普遍服務體系順應了這個要求。產業網絡化提供了不同行為主體的平臺,降低了成員組織間的交易成本,加快了組織間信息擴散和學習速度,達到資源和信息互補,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部環境。構建產業網絡化的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將引起產業的新革命,激發國民的創新力,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使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經濟開發區。企業社會責任體系是新時期的企業價值導向。企業的社會責任體系要求企業承擔起提供相應產業服務的責任,而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部門作為提供產業服務的主體。
共享知識信息社會普遍服務,跳出“日韓困境”。信息知識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主要解決知識和信息的集成、交易、擴散及國民普遍化享用問題,保障社會發展所需信息和知識的不斷積累。當前中國政府正致力于構建和諧社會,在此過程中堅持理性創新,迎戰知識社會中知識和新技術的陀螺式擴散效應的沖擊,促進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多元復合轉型,迎接知識經濟的到來,快速實現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化,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注重依附于知識和信息的技術創新,建設服務型政府,政府的活動順應市場規律,防止出現工業化階段發展迅速、但是遲遲難以進入知識經濟的“日韓困境”。
信息知識社會普遍服務體系主要包括信息的社會普遍服務、知識的社會普遍服務和知情權的保障體系。信息的社會普遍服務體系是社會低成本運行的耦合器。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是公共物品,相關行為主體有權獲取應該得到的公開信息。科技的發展有助于擴大傳播信息的網絡覆蓋面,使之得以迅速擴散,實現其價值。知識的社會普遍服務體系形成社會資本積累的基石。知識本質上也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但因為存在著產權問題,在傳播與擴散中會存在一定的阻礙。知識雖然擁有產權,但是不能壟斷,應該采取一定的補貼措施,擴散為社會所有。這種知識的普遍服務可以減少經濟活動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社會資本積累機制,營造人們共享知識和財富的氛圍。知情權保障體系是公民尋求、接近、獲取、傳遞和使用公共信息的制度保障機制。知情權的權利主體十分廣泛,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等,外國人或者外國組織經有關部門同意也可以成為知情權的主體。知情權是一項集合性的權利,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權利主體對信息的獲得、復制、傳播、處理加工及司法請求等過程,涉及民事活動、政治活動、社會活動等各個方面。
責 編 / 樊保玲
A Universal Social Services System: the \"Universal Joint\" in China's Reform
Xu Zhengzhong
Abstract: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oal of all work of Chinese government are to systematically consider the pl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formulate a full range of policies by adopting various perspectives, complete all-round social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fulfill the great goal of building an industrialized and knowledge-based society. China should guard against problems that have appeared in some countries when their economy took off, such as \"Latin American Trap,\" \"Spanish Phantom\" and \"Japan and South Korea Predica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versal social services system would be a beneficial attempt to realize China's modernization.
Keywords: Modernization, plural, development trap, universal social services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