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我開始在日本慶應大學做交流學生,期間選修了應用環境設計課程。我和日本同學們決定,要在“3·11”一周年之際,為災民修建一所多功能的實用建筑。
10月8日,作為唯一的外國人,我與該課程的十幾個建筑系日本同學前往日本宮城縣南三陸町。我們先從東京坐夜行大巴車8個小時,到達宮城縣縣府仙臺市,然后在仙臺市租了三輛小汽車,由同學開車前往受災現場。
前往村莊的路上,樹木有八九層樓高,但是光禿禿的,還呈現出低處紫紅、頂端綠色的奇特景象。一打聽才知,平均16米高的海嘯漫天而過后,十多米高的樹木就此枯死,所以才會呈現紫紅色。這高達十多米、長達一公里的紫紅色,讓人不忍卒看——蒼天大樹尚且斑駁如此,不知道受災的民眾會是如何?
四五個小時后,我們到達海嘯登陸的港口。一位存活下來的老人告訴我們,他家住在海邊的小山坡上,海嘯前他們看到所有的海水都退到了海岸線幾公里以外,就知道會有大的海嘯來臨,趕緊往山上跑逃過一劫。相比之下,不臨海居住的居民反而傷亡更慘重。
這提醒了我們:修房子要選擇開闊且能看到海的高地。
我們還采訪了幾個居民暫住點。一個居住片區由20~30戶家庭組成,水電食物的供應已不是問題,但由于房間大部分是隨機分配的,人們互相并不認識,缺乏鄰里互動,感覺有點冷清。只有一個片區因為有一個木質小茶室,生活氣氛就比較濃。
我們還發現,當地沒有一個公共浴室。據同行的日本同學說,在公共浴室洗澡是日本很重要的社交方式,“赤裸相見”的閑聊讓人們更容易敞開心靈,是最好的心理治療方式。
于是,我們決定,為這個片區的災民建一個能喝茶聊天、讀書學習、洗澡的社區中心。
經過兩個多月的建筑設計以及原料籌集,12月23日晚,我們帶著募集而來的幾車木板、施工工具和幾疊厚厚的設計圖紙又回來了,要修一個8米×7米×6米的社區中心。
工作過程中,日本同學的精于計劃、團結協作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因為項目耗時3個月以上,所以不是所有的同學都同時在現場。日本同學于是提前制作了一個時間表,各人把自己沒有課的時間段填進表里,然后有專人不厭其煩地據此制作出一個總時間表。每天都有同學提著行李坐十幾個小時車到現場,每天也有同學自己找車回東京,持續不斷,但如鐘表一樣精確,沒有一個人出任何差錯,延誤工期。
團隊中,大家話都不多,有一種安靜的默契。我們分成兩個小組,分別作業。我們小組建好了一個8米長的建筑底座,需要把底座翻倒,從底面再次固定。只用說一聲“請過來一下”,另一個小組的同學便立馬跑過來,并且一過來就自動找好自己所站的位置,7個人一同抬起重達近兩百公斤的底座。
3月11日那天,我們的工程還在進行中,溫度仍然在零下。但是,冬天已經快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