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般商行公司的女職員相比,舊時的銀行女職員的水平更高,不但對金融基礎理論要有相應了解,而且她們面對的不是死板板的文件和收據,而是對“服務”有相當要求的客戶,那時常跑銀行的客戶也都是有一定身價的,因此銀行女職員更需落落大方,儀態優雅,才能坐得上這職位。
銀行在中國是相對年輕的行當,與傳統的錢莊票號有很大不同,是隨著西風而入的洋事物,滿打滿算就那么百來年時光,銀行女行員就更是近代中國城市發展史的一朵靚葩。
筆者無從考察中國銀行史上第一位女職員姓名的史實,但肯定見過上海中國銀行的第一位女職員:我的母親稱她為趙伯母,中行別業(位處今萬航渡路的中國銀行員工宿舍)的老街坊稱她為王太太,她的真名實姓倒無從考查。
她的先生王含味是上海中國銀行外匯部主任,她是金陵女大畢業的,學的是中文,在中行客戶服務部任職。筆者在九十年代還隨母親去拜訪過她,當時她已九十二歲了,仍眉清目秀,嘴唇輪廓分明如菱角,薄薄的二片,一看就是能說會道,倒很合適客戶服務部的業務。可惜那時不懂得問她入行體會,聽說她是結婚后才入中行。當時中國銀行客戶服務部覺得很需要一位女性工作人員。外匯部主任王含味先生就毛遂自薦,將自己太太推薦進去,從此,上海中國銀行就有了第一位女職員。
隨著上海職業女性人數日益增長,女性自行在銀行開戶立賬,自行理財的越來越多,已成為銀行爭奪的一個炙手可熱的客戶群。針對這一特殊群體心理,或許一位成熟的、高學歷的、有穩定家庭生活的女性,更易博得她們信任與好感。直到1995年,王氏夫婦還住在上海南京西路的金城別墅,憑退休金過著穩定有保障的晚年。
第二位中行女行員沈女士現仍健在,現居香港,也要有九十好幾了,去年去港探訪她,仍顯得十分健康。沈女士于上海中西女中畢業后好像在嶺南大學畢業,1939年入中行保險箱業務。
保險箱業務中不乏城中名媛貴婦客戶,她們都有私房錢財陪嫁首飾,新派的都會女性都相信擱在銀行保險箱里,既安全又保密。保險箱業務無需什么技術性專業性,細心周到體貼的服務,就是其專業水準,這無疑是女性的特長。因此在老上海,銀行的保險箱業務,從來都是女職員最集中的領域。
當時的銀行女職員極少是剛出大學門的畢業生,可能是為了要與銀行的沉穩、持重、講求信譽的形象相呼應吧。
從前銀行職工無制服,但都自覺以深色西裝或長衫為上班服,女職工也是素色旗袍淡妝示人。中行老人回憶,行里明文規定女職員皮鞋必須是扎帶的平跟皮鞋,皮鞋跟不能超過二寸,不能露趾,且必是黑色的,旗袍長必過膝,不能開得太高,下擺不能太窄,寬度以坐下時蓋住膝蓋彎為準。不準留長指甲并涂指甲油……
至今香港銀行女職員仍有明文規定,發長及肩,如超過肩部就要束起或盤起,不能任其“披頭散發”,不能戴太多飾物……所以,民間一度盛傳舊社會的女職員為“花瓶”之說,實在是誤讀歷史。現實不少電視編劇導演鏡頭下的女職員、女秘書,不少也是花枝招展的,這也是不符合歷史的。
舊時女大學生就業,最體面的是中學女教師,特別教會女中的女教師,因工作環境比較清純,服務對象又是單一的女學生,同事也大多是同性,是知識女性就職的首選。女醫生自然是最受人尊敬的,但畢竟醫科要讀八年,女醫生在社會上數目少之又少,銀行女職員因牽涉男女同事共業,且要拋頭露臉接待客戶,一些保守家庭對此有忌諱,故而當時敢于在銀行業任職的職業女性,很有挑戰世俗傳統的膽魄,堪為職業女性的先驅。
商界從來有句名言:女人的鈔票最好賺,早在民國初年的銀行業,已敏銳地抓住了這塊“女性經濟”,在銀行設立了女子儲蓄部。1921年,北京就出現了第一家女子銀行,1924年,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成立,創辦人大都是活躍于上海上層社會的知識女性。如首任董事長歐譚惠然就是著名的先施百貨創辦人之一歐彬的夫人,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曾任過銀行的副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