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干部肩負領導責任,知識水平如何直接影響工作水平、領導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學習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也不是一般性的問題,而是關系到黨和國家工作的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問題。”
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習近平出席中央黨校2012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時,再次強調了領導干部學習的重要性。
他說,“領導干部集中一段時間到黨校學習,很有必要,很有好處”。
對于領導干部的培養,中央一貫極度重視。而作為干部培訓的最重要機構,中央黨校的作用不言而喻。
隨著中央對干部培訓不斷提出新要求,這些年來,中央黨校的課程設置經歷了怎樣的變革?
黨校教育正規化
中央黨校原教育長李興山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中央黨校的課程改革經歷過兩次比較大的調整:一次是上世紀80年代,蔣南翔擔任第一副校長,主持黨校工作期間;另一次則是上世紀90年代,鄭必堅擔任常務副校長期間。
1982年8月,蔣南翔調至中央黨校。這位曾經擔任過清華大學校長、教育部長的學者,在黨校提出了教育正規化的意見。這成為中央黨校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此之前兩年,1980年,中宣部、中組部頒發了《關于加強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見》,分析了當時干部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強調重視教育干部是一項關系全局的戰略任務。這是文革之后重新啟動干部培訓工作的一個重要文件。
再往前追溯3年,1977年10月,中共中央已經發布《關于辦好各級黨校的決定》,各級黨校陸續復校招生。幾乎同時發生的另一件事是,中國決定恢復中斷了10年的高考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黨政干部并不像今天這樣較為普遍地擁有高等學歷。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馮俊曾撰文分析當時的培訓情況:針對干部隊伍學歷低、整體素質不高的現象,干部教育培訓主要以加強干部學歷教育和提升干部專業知識能力為主。
《關于加強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文化程度低的干部,主要應當學習文化,包括語文、數學、史地和自然常識,凡有條件的都應爭取在1982年達到初中或高中水平。1984年《中共中央轉批 關于加強干部培訓工作的報告 》要求,“對于45歲以下、不到中專文化程度的干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培訓速度。”1985年,全國45歲以下干部參加高中、中專學習的136萬人,畢業結業47萬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校正規化被提上日程。
1983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關于實現黨校教育正規化的決定》,對黨校班次設置、招生工作、課程設置、教學原則、教材編審以及教職工編制、經費等作了相應規定。馮俊認為,“這些文件啟動了全國黨校教育正規化的進程,奠定了黨校教育新的發展基礎”。
僅從課程內容,也可看出中央黨校改革的時代足跡。
在蔣南翔系統地提出黨校教育正規化之前,黨校的課程主要是“老五門”: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和黨史、黨建。正規化教育改革后,黨校課程開始根據學員需要和形勢發展添加新內容。
“以經濟課程為例,80年代以后,中央黨校不光有政治經濟學,還有西方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李興山說。
從“老五門”到“三基本、五當代”
1997年,鄭必堅由中宣部常務副部長的職位調任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同時,他還在1998年3月至2001年1月兼任中共中央黨校培訓部主任。
鄭必堅上任后,推動了黨校歷史上另一次重要的課程改革。
這次改革的核心內容是重新編寫黨校的基本教材,把“老五門”改為“三基本、五當代”。
“三基本”是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問題、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鄧小平理論基本問題,“五當代”是當代世界經濟、當代世界科技、當代世界法制、當代世界軍事和中國國防、當代世界思潮。
這一改革,既有繼承又有轉變。
“經典著作的教學在中央黨校一直沒有中斷過。”中央黨校副校長陳寶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感到要研究回答、解決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們的領導干部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至關重要。”
中央黨校的教學布局大體上叫做“一個中心、四個方面”:“一個中心”就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育為中心;“四個方面”就是理論基礎、世界眼光、戰略思維、黨性修養。
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主任王東京接受采訪時特別強調“理論基礎”的重要性:“中央黨校培養的是治黨治國的政治家。理論課程對培養學員的理想信念至關重要,這些理論是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絕不能丟。”
與理論基礎一樣,黨性修養同樣是黨校教學堅持多年的重點。為此,在課程設置上,中央黨校始終把反腐倡廉教育作為一個重點。
重要的轉變是培養干部們的國際化眼光。這被認為是改革開放的自然結果。
“更加開放的中國、更加自信的中國共產黨,不能有一個封閉的中央黨校,更不能有一支封閉的、缺乏世界眼光的干部隊伍。”陳寶生說。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每周,黨校會請黨和國家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知名學者就當代世界的一些問題來學校做報告、辦講座。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郭占恒曾專門撰文回憶在中央黨校聽講座的情況:到中央黨校作報告的部長們,幾乎都曾是中央黨校的學員,來時輕車簡從,作報告也沒有人陪坐,課前校領導或有關教授簡單介紹幾句,作完報告部長自己宣布下課。他說這是中央黨校的規矩。
為了提高學員的國際視野,黨校從提高教員的世界眼光做起。
“以前中央黨校的教師出國很少,于是就有西方的機構諷刺說我們沒有出過國的給出過國的講國外的情況。現在,黨校加強了國際交流,很多教員都可以出國交流,隔一兩年至少可以出去一次。”李興山說。
和當代世界有關的重大課題也會列入黨校科研內容。2011年,陳寶生曾專門去調研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情況,而這些內容最終都會進入課堂。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近年來國外政要訪華亦多將中央黨校作為到訪之地和演講場所。這一名單頗為耀眼: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德國總理默克爾,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資政李光耀,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等。
教員要掛職
中央黨校的干部培訓分為培訓班和進修班,分別由培訓部和進修部負責。班級不同,培訓對象和內容也有區別。其中,進修部負責省部級、地廳級干部、縣(市)委書記的輪訓,培訓部則負責中青年后備干部以及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干部的培訓。
“2000年以后,進修班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學校把課程時間縮短,并提高針對性。后備干部的培訓班要上半年到一年,課程比較系統,還會結合形勢任務配備其他課程。進修班則是一兩個月,以專題培訓的形式為主。”李興山說。
專題培訓的主題均直接鏈接當下重大問題,如科學發展觀、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等。
陳寶生說,過去上課大體上都是灌輸式、講授式的教學,現在注重綜合運用講授式、討論式、研討式、模擬式、案例式、情景式、體驗式等方法。
這也對授課者提出了新挑戰。李興山說:“現在的學員不一樣了,他們的學歷至少是本科,博士和碩士也占很大比重。而且他們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對教員提出了很多新要求。”
“教員在教學當中起到輔導引導作用,黨校要求教員要掛職,到各省各地調查研究。在經濟學方面,我們先后搞了幾個重大調查研究,比如到山東進行國企改革的調研,到浙江進行民營經濟的發展的調研。上世紀90年代以后,這樣的調研就比較多了。”
盡管如此,也不能完全滿足黨政干部們的學習需求。相比國民教育,更新教學內容對黨校來說非常重要。黨校每學期都要根據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根據干部的實際需要更新教學內容。
并且,“因為學員來自各個方面,各自需求不同,各方面工作對黨校教育提出的需求也不同,我們盡可能兼顧各方需求,設計教學和科研,以便更有針對性、實效性,盡可能搞一些個性化的教學。”陳寶生說。
郭占恒回憶道,除了4個單元、20門必修理論課,每周五上午的“形勢與任務”報告、每周三下午的“當代世界”報告等必修課程,還有五類選修課,包括“時事熱點問題”講座、全校選聽講座、電視選修課、校園網網上選修課、體育課等。
與時俱進
進入新世紀后,中央對于培訓干部愈發重視。
十六大之后,中央確定了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的戰略任務;十七大時,這一點又被重申。
2011年,胡錦濤總書記專門為全國干部培訓科學發展主題案例教材作序。他強調,干部教育培訓是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的基礎性工作,必須緊扣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聯系實際創新路,加強培訓求實效。
隨著新的轉型期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黨校培訓也與時俱進。
近年來,新媒體的發展,尤其是自媒體的迅速普及,媒體應對和網絡應用成為干部培訓的新課題。
在這方面,中央黨校步伐較快。2011年,學校專門舉辦《微博影響力及其應用》專題講座,邀請新浪微博出品人、新浪網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曹國偉和多名典型用戶,以訪談方式參與講解。
陳寶生說,中央黨校幫助學員,特別是年齡偏大的學員學習電腦操作、上網技巧,很多學員在黨校期間就開設了微博、博客。但是,問題面前也要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黨校課程多方嘗試從更高層面提高領導干部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中央黨校開設了戰略思維的課程,這成為學校頗受歡迎的一門課。
郭占恒介紹,中央黨校高度重視“戰略思維與領導能力”專題的教學組織工作,首次實行項目組制。經過競爭,由哲學教研部組成教學組,但主講教授又不限于哲學教研部,還選調了經濟學教研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政法教研部、黨建教研部、黨史教研部、戰略研究所等著名教授講課。
與此相對應的是,《學習時報》新近也開設了戰略管理的版面。《學習時報》常務副總編鐘國興說:“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戰略管理問題太重要了。國際上對于戰略管理的研究很有一套,我們目前還缺乏。”
這是對中央決策的具體實踐。十六大報告中提到,各級黨委和領導干部都要“善于進行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在十七大報告中,這一要求被再次重申:要“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
隨著改革的進展,中央黨校的研究機構設置也在進行配套的變更。
如今,中央黨校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哲學教研部、經濟學教研部、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政法教研部、中共黨史教研部、黨建教研部、文史教研部和國際戰略研究所等“八部一所”的格局。
這其中,政法教研部、文史教研部,國際戰略研究所等部門都是改革過程中的產物。與之相對應的是,《學習時報》近年來也增加了民主法治、戰略管理等版面。而這,也反映了中央黨校改革的時代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