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連同國慶長假的火熱漸漸冷卻,交通部傳來重大節假日小客車免費通行政策“首戰告捷”的好消息。統計顯示,8天長假期間,全國公路水路運輸系統共安全運送旅客6.6億人次,同比增長8.8%,而全國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數量,同比下降了24.1%。
權威部門發布的數據嚴肅坦率,予人深刻印象。僅看數字,我們禁不住能得出“擁擠程度與事故概率關系較小,收費通行政策才是造成交通事故之魁首”的推斷了。當然,正如交通部給本系統干部職工慰問信中所言,必須感謝“中秋、國慶長假期間堅守崗位、無私奉獻的他們”。或許是他們此次假期中特別無私的奉獻降低了全國交通事故數量。
然而,感謝之余,我們心里不免有些惴惴。長假之外的常態時期,我們還有理由期待他們堅守崗位、無私奉獻嗎?短期激勵如何轉變成長效機制,這是長假熱之后關于交通管理應當思考的重要問題。
加總后的數據令人鼓舞,但長假期間頻頻暴露于網絡和傳統媒體的負面個案與宏觀數據之間的反差,同樣讓人無法釋懷。得益于大眾傳播手段的普及,人們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高速公路上的零速擁堵、遛狗散步、垃圾和碰擦;獲悉了華山上游客與疑似保安但后來被認定為“黃牛黨”之間的血案,領略了最佳每日接待游客量1萬人的鼓浪嶼,在假期卻一度單日接待超過10萬人的人流井噴奇觀。又何止是鼓浪嶼,故宮、八達嶺、黃山等有名氣的景點概莫能外。一句寫于77年前的10月的詩歌似乎一言成讖---欲出門去看風景,卻發現“風景”都在看你。
不能一味責怪景區只求售票、不愿限制客流的“唯利是圖”。誰都知道,黃金周是一年之中少有的商機,“對游客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也不宜一味指責交通、景區等管理部門服務能力不高、服務意識不強。一方面,常態的管理與服務投入不可能應對聚全年需求為一小段的峰值需求,另一方面,如果一直保持峰值狀態的服務投入,在常態下又將帶來巨大的資源閑置或浪費。
事實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中國由只強調制造與生產的發展階段,開始進入休閑與娛樂的更豐富的發展階段。對休閑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規模會越來越大,如果維持一個“集中區間”釋放這類消費需求,管理或服務的難度會越來越大。
應當有一套常態化的機制,讓休閑需求在不同人群、不同時間段平滑地釋放出來。這樣做,對休閑產品的消費者來說,可以享受更高質量的服務;對生產者來說,不僅能夠獲得更加持續穩定的收入,也能夠更加從容地提供服務;對公共管理者來說,維持良好秩序的成本會更低。
要實現上述目標,首先是要用市場的手段克服壟斷,優化供給。比如在高速公路運營上引入競爭,讓收費更低、服務質量更好的道路服務公司通過競拍獲得特定時間段的運營權。
景點的承包上也是如此,不能把作為共同的歷史文化或自然遺產的景點居為奇貨,承包給出價最高的企業,這相當于把政府的部門利益形式上通過私人部門扭曲地轉嫁給普通消費者。應當通過競爭讓那些收費受限但仍能提供優質服務的企業或事業法人(這樣的單位必定是效率極高的單位)來運作歷史及自然遺產。
其次要合理運用價格手段調節需求。促進休閑產業的發展不是靠非常規的節假日優惠來促進消費,而是應當將優惠手段常規化,這相當于給普通民眾更多的優惠休閑時機選擇。實際上,僅就市場規律而言,在節假日和熱點景點,反倒應當取消價格優惠,運用價格手段將特殊日期和特殊景區的消費峰值平滑到平日及其他地區。
第三,休假制度應當規范化、人性化,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在高速發展的中國,人們習慣了終日碌碌,無暇旁顧。但面臨休閑中國的到來,休假理應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應當從制度上鼓勵休假、移風易俗。特別是要提供靈活而人性的休假安排,為不同單位就職的一家人提供共同休假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