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底,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亮相。在央視《新聞聯播》中人們看到,中央領導在檢閱儀仗隊后,由艦長張崢介紹,向“遼寧號”總設計師朱英富、副總設計師吳曉光致以敬意。
71歲的朱英富,中國工程院院士,公開資料顯示此前曾擔任三個型號戰艦的總設計師。而吳曉光已出現在十八大代表名錄中,為國家航母工程副總設計師。
因為他們肩負的特殊任務,這兩個在行業內如雷貫耳的名字,對公眾而言卻陌生異常。
而在他們工作生活的地方——九省通衢之地武漢,還有許多同樣遠離公眾視野的艦船大師。這是一家公開名稱為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的研究機構,也被稱為“中國戰艦的搖籃”。人們更愿意按照傳統稱之為701所。
承載了中國人進軍海洋的夢想與期望,這個研究機構正在奮力沖刺,“遼寧號”肯定不是它榮耀的頂點。
“遼寧號”鏈條
《湖北日報》在報道吳曉光當選十八大代表時這樣寫道:武昌紫陽湖畔,有家神秘的軍工單位701研究所。
吳曉光自2004年以來擔任701所所長,朱英富為前任所長。
歷史資料說,701所創建于1961年,主要承擔艦船總體研究、設計、開發的任務,尤以艦船總體系統工程見長,亦是“唯一同時承擔水面、水下艦船總體研究設計任務的核心科研單位”。上世紀80年代起,許多軍工單位自負盈虧,目前它仍然屬國家事業單位。
701所在上海設有分部,整個機構有超過700名專業技術人員、1500名員工。在2011年朱英富當選院士之后,應已有兩位院士。另一位是被稱為“中國驅逐艦之父”的潘鏡芙。
701所至少有10個研究部門。根據其研究生招生信息,這些部門的名稱分別是第一研究室、噪聲振動試驗室、水面艦船研究部、第四研究室、電磁兼容實驗室、計算中心、信息系統研究室以及上海分部等。它最為自豪的科研設施,是擁有亞洲一流的高標準弱磁實驗基地和中國最深的室內現代化試驗水池。
由于現代戰艦電子設備復雜,極易互相干擾,因此其電磁設計異常重要。這凸顯出電磁實驗基地的重要性。
701所隸屬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1所原副所長、副總設計師潘鏡芙此前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曾回憶,中國軍艦設計單位的體制經歷了很多變化。共和國成立初期,這些單位都歸一機部船舶工業局管理。上世紀60年代劃歸國防科工委,雖然屬于海軍裝備單位,但他們并不穿藍色制服,“我們也成了軍人,穿黃色軍裝”。
1966年,艦船科研機構又劃歸工業部,研究人員全體“退伍”。改革開放后實行企業化管理,成立了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
到1999年,為推進國企改革、促進競爭,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一分為二,成立以南方為基地的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和以北方為基地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它們目前都是中國重要的軍工集團。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的核心單位之一是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它應該承擔了“遼寧號”航母的續建任務。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最受關注的則是上海船舶工業公司,即通常所說的江南造船廠,其核心研究機構是位于上海的708研究所,即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中國最好的戰艦研發機構主要集中于武漢和上海。比如前者,還有以艦船總體研究、設計為主的719研究所,其他艦船研究機構還涉及數字工程、推進、通信等等。
公開資料顯示,在杭州、北京、大連、南京等地,也有以7開頭的聲學、情報、測控、雷達等專門研究所。這些機構,相信也承擔了“遼寧號”的續建任務。
比如位于哈爾濱的703所是目前中國船舶動力領域的權威機構,中國海軍水面、水下大型艦艇的動力裝置均由這個研究所研制。它理應已經解決了“遼寧號”的動力裝置問題——這是這艘戰艦續建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而在洛陽的725所是唯一一家研制艦船材料的軍工單位,傳聞在整個“遼寧號”續建過程中,這里夜晚燈火通明。
體現這些科研機構實力的標準之一是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自1985年這一獎項設立當年歷史性地評選了近20個特等獎之后,特等獎每年不超過5個,其中2000年至2002年連續空缺。
而公開信息顯示,1986年以來有兩個海軍裝備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均與701所有關。
戰艦的傳承
根據公開發布的招生簡章,到2006年, 701所有博士生導師9名:朱英富、夏飛、馬運義、吳崇健、應文燁、許建、吳曉光、謝偉、朱顯明。他們都是中國最優秀的艦船大師,也是除核科研領域之外,曝光度最低的軍工研發人員。
朱英富籍貫寧波,小時做鉗工,后考入上海交大。《長江日報》說他自1991年起擔任701所所長,并有很好的英語基礎。這篇報道也確認,他就是“中華神盾”的總設計師。
據潘鏡芙向《瞭望東方周刊》回憶,中國在1966年開始設計第一代國產導彈驅逐艦,即051型,他本人就是兩名總設計師之一。當時由701所牽頭總體設計,全國22個省的100多家單位參與。051型前后建造了十余艘,曾是中國海軍的主力艦只。
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啟動第二代驅逐艦項目,“也就是052系驅逐艦”。第一艘052軍艦在90年代上半期開始服役。
1999年,舷號為167的“深圳號”服役,即后來國內專業媒體所說的051B。最近海軍裝備部前部長鄭明少將向專業媒體披露,這種試驗性的051后續型只建造了一艘,但改變了蘇式戰艦的設計理念,曾被國內報刊稱為“神州第一艦”。
051B型的建造是窘迫的。雖然它是一艘全新戰艦,但由于經費有限、無法立項,只好沿用了051的研發序列。鄭明說,為了保證蒸汽輪機生產線的延續,不得不仍然采用蒸汽輪機驅動,沒有使用先進的復合動力裝置。
但051B型畢竟與老式導彈驅逐艦不同,具有很強的對空作戰能力,被稱為多用途戰斗艦艇。同在1999年,潘鏡芙主持的“新型導彈驅逐艦”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這一年獲特等獎的還有“FBC— 1殲擊轟炸機”,即人們常說的“飛豹”戰機。
鄭明說,上世紀90年代,中國海軍只有“深圳號”和兩艘052型軍艦,總噸位1. 5萬噸。而同期日本有10多艘驅逐艦服役,總噸位超過6萬噸。
此間,潘鏡芙逐漸退出一線,為中國設計更大、更好戰艦的任務,交到繼任者手中。
據公開資料,朱英富于“1996年開始主持中國新一代兩型驅逐艦研制”,最終“研制完成達到當代世界同類水面艦艇先進水平的新一代驅逐艦”。
軍隊媒體報道說,這兩類軍艦參加了第一次赴亞丁灣的護航任務。據此可以認為,它們就是被人們稱為052B型的“武漢號”和053C型的“海口號”。而中央電視臺的紀錄片也確認,朱英富在這兩種軍艦的總體設計中處于領銜地位。
潘鏡芙說,這兩種軍艦都可以執行編隊區域型防空任務,也就是說,在“自保”的同時可以為航空母艦等其他艦只編隊提供保護。此外,它們大量采用了隱身等新艦船技術。
最新的一個型號、人們常說的053C,裝備有和美國宙斯盾系統類似的垂直導彈發射系統,被稱為“中華神盾”。公開信息說,朱英富主持的新型導彈驅逐艦項目獲得200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而他本人“在船舶流體動力學、結構、隱身性、計算機輔助設計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701所現任所長吳曉光,1982年畢業于華中工學院。根據公開信息,他擔任國家航母工程的技術副總設計師以及總體設計行政總負責人。作為技術人員,吳曉光之前曾擔任軍貿護衛艦、護衛艇的總設計師,并主持過高速導彈攻擊艇、導彈快艇等艦艇的研制工作。
在當選十八大代表之后,他曾說:“航母是大國地位的象征。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只有中國沒有航母,我們必須要有強大的海軍,必須有強大的航母編隊!”
全能研究所
在幾位博士生導師中,吳崇健是另一位備受關注的大師——他的研究領域應涉及中國最為重要的潛艇工程。
根據《解放軍報》、《科技日報》報道,“歷時十多年的第三代常規動力潛艇項目”曾獲得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當時701所的領獎代表吳崇健對上述媒體表示:“我們追求的是安靜——無聲的打擊,無聲的威力。”
他進一步解釋說:“潛艇減震降噪,是一個綜合的科學問題,沒有理論就帶不動實際研究。各國都對理論研究投入很大。我們必須在理論上繼續創新,才能在國際上抗衡。”
吳崇健也是“蛟龍”項目的水面支持系統總設計師,主要負責“蛟龍”探測器自“向陽紅09”母船上的投放和回收。相關報道還稱他為701所副所長。
而馬運義和許建曾聯合著作《現代潛艇設計原理與技術》,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們的研究領域,但關于他們的公開信息非常稀少。
另一位博士導師朱顯明曾接受國內專業刊物專訪,談潛艇的降噪問題。所有上述科技人員,可能都在“第三代常規動力潛艇項目”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境外媒體曾稱這一型號潛艇為041型“元”級。它們認為,“元”級由于在線型設計上的較大突破,使其在水下快速性、機動性、聲隱蔽性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其線型性能已經與世界先進常規潛艇的線型處于同一水平線上,這是中國潛艇設計人員通過多年努力獲得的成果,意義重大。”
2009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的軍工項目,還有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613研究所和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參與完成的“1110工程”。
當我們探究這些隱身幕后的艦船設計大師之時,公開信息都是只言片語,甚至他們的年齡和籍貫都不曾被公布。比如名列第二位的夏飛,只能查詢到一兩篇他署名的論文,談及戰艦的隱身問題。
科研成果還顯示,應文燁專注的領域是數字化造船,即艦船三維工程等。這位生于上世紀40年代的研究員至少擔任過701所副總工程師。
謝偉的專業也是艦船總體設計,包括“總體優化設計研究”等。他應該為“遼寧號”貢獻了相當大的作用。
除了建造軍用艦艇,701所也正為中國全面進軍海洋服務。
2011年夏秋兩季,由701所設計的兩艘海監船“海監84”和“海巡168”先后完工。“海巡168”總設計師、701所設計師鄧愛民在接受專業媒體采訪時說,他們還在研發噸位更大的執法船,比如5500噸級的大型巡航救助船,續航力超過1萬海里。
這種大型船只除了可以起降大型直升機,還配備兩艘高速艇,配有兩座射程超過150米的水炮。
而2005年的消息說,當時701所與中國海洋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用于海洋石油儲存量探測的“水鳥”研制項目合同。
這種裝備又稱為電纜定深器,一根電纜上安裝有100多個。此前中國企業從國外進口該設備,但目前出口到中國的“水鳥”都被限定在30米深度,無法進行深海作業。在與國內多家單位聯系后,最終由701所進行相關研制。
根據中船重工消息,701所甚至還剛剛設計完成了中國第一艘專業考古船。
在這個龐大的研究機構里,還有其他20多名研究生導師。
事實上,也許還有很多大師級人物的名字從未被公布過。但是他們的心血結晶:傳聞中的052D型導彈驅逐艦、041后續型潛艇以及全國產航空母艦等等,必定將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成為這個國家保衛藍色國土的堅實后盾。
(文本信息來自: 《解放軍報》、《科技日報》、河南省政府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