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聽不到惱人的發電機轟鳴,東門礁四級軍士長張淵博這天晚上竟然失眠了
2012年春夏之際,當世界目光聚焦南海之時,南海艦隊第100批守備部隊官兵,光榮完成守礁任務,自南沙回歸大陸營地。
假如一定要把100作為一個標志性的數字,那么它標志了南沙守礁部隊20多年建設發展的變化。
湛藍海洋上的戍守生活依然嚴苛,但絕非老照片上那樣艱苦卓絕。盡管苦澀仍難避免,但這不正是南沙守衛者獨一無二的光榮嗎?
作為見證者,記者搭乘接回第100批官兵、送去第101批官兵的“洞庭湖”號補給艦,拜訪了這片中國最南的領土。告別高腳屋
船只靠近,記者在不少島礁旁側都會發現橫七豎八、銹跡斑斑的金屬構架。那是第二代高腳屋的殘跡,而第一代高腳屋已經徹底退入人們的記憶。
1988年2月5日,南沙群島第一座飄揚著五星紅旗的哨所陣地——永暑礁高腳屋誕生了。
這是一種由竹竿作柱、篾席為墻、瀝青封頂的簡易竹棚高腳屋,戰士稱它為“海上貓兒洞”。這種高腳屋,“海風一吹,吱吱作響;海浪一撲,搖搖晃晃”。太陽曬一會兒,油氈直往下滴油。下起雨來,棚外棚內一個樣。不足10平方米的棚內,根本談不上有什么生活設施,連洗澡都要靠天下雨,只有孤獨與寂寞相伴。
接著,第二代高腳屋——鐵皮高腳屋屹立于礁盤。被稱為“海上蒙古包”的高腳屋,雖然使守礁官兵的生活空間擴大至30余平方米,但在南沙這種高溫高濕的情況下,生活在鐵皮屋里,白天就和蒸桑拿一樣。遇有臺風來襲時,巨浪蓋過屋頂,屋里的鍋碗瓢盆全都漂在水中,唯有鋼槍伴著國旗在汪洋大海中巋然堅守。
在海水和海風的侵蝕下,高腳屋完成了它的使命。如今一座座如同巍峨戰艦的永固式礁堡,聳立南沙。
這些礁堡面積不大,可功能不少。比如雨水收集系統,讓守礁官兵告別了每日定量一桶水的日子。寬大的儲藏間使生活物資更加充裕,寬敞的活動平臺讓打籃球也變成了現實。不僅如此,生活必需的藥房、凍庫、洗漱臺甚至礁史館等設施也一應俱全。持槍守衛在礁堡高處,四周景色一覽無余。休息時窗戶關起,便可在空調送出的清涼中安然入眠。
如果說前兩代高腳屋只是為了在茫茫大海中有個“落腳”之處,那第三代礁堡,則更注重適合居住和其他各種生活條件的提高。
一頓普通的晚餐,在永暑礁食堂飯桌上,是標準的四葷兩素,外加一個蘋果。對于陸地上的人來說,這樣的伙食再普通不過。可是在南沙島礁,多年以來,每到守礁后期,這樣的待遇只能是一種奢求——由于儲存條件所限,南沙守礁官兵無法吃上帶葉蔬菜,連土豆、洋蔥也很快腐爛。
多年來,為了吃上新鮮蔬菜,守礁官兵想盡辦法。南沙缺土,大家就不遠千里,把家鄉土一點點背到南沙,北大荒的黑土,黃河岸邊淤積的沙土,新疆石河子軍墾農場號稱“軍墾第一犁”犁出來的沃土……聚少成多,建起了南沙菜地。
然而,在南沙種菜實在不易。再好的土壤,到南沙沒多久就“水土不服”,像石頭一樣堅硬。不論是常規菜地還是新型透風、透光的“三防”菜地,效果都不太理想,守礁官兵吃菜難的問題還是無法有效解決。
這個難題引起中央領導以及軍隊各級首長的關注。2010年6月,南沙科技種菜項目
——永暑礁“四防”菜地正式動工。
這項由國家科技部立項、專門針對南沙島礁特點開發的科技種菜項目,于2010年10月產出第一批蔬菜。它采用先進的無土栽培技術,不僅具備“防臺風、防雨水、防日曬、防腐蝕”功能,還大大縮短了蔬菜的成熟周期。
不僅如此,從2010年起,海軍為每批守礁官兵增加了一次中途補給。守礁部隊還專門組織人員赴廣州,學習遠航食品包裝貯存方法,大大延長了蔬菜貯藏時間。
如今的南沙官兵,不僅吃上了舒心菜,還用上了放心水。每到晚上,官兵們只需手持淋浴卡,來到澡堂里一刷,就能暢快淋漓地洗上一次淋浴。現代化的雨水收集設施、增加的一次中途補給以及先進的海水淡化設備,讓干凈清潔的淡水更加充裕。
從2010年開始,保障基地還專門組織技術人員上礁,為各礁新建或擴建了冷藏庫和冷凍庫,大大增強了礁上食品貯藏能力。現在,連物資的包裝也越來越精致了。從背“胃得靈”說明書到電子競技
同樣,守礁官兵也告別了“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出門看大海,入夜聽濤聲”的枯燥生活。
“守礁王”龔允沖第一次上礁時,沒有報紙,沒有廣播,沒有電視,帶來的書一夜之間被大浪卷跑。為打發難捱的寂寞,他背起了藥瓶上的說明。
半年后,一個地方慰問團來南沙與官兵聯歡。文藝細胞不多的他亮開嗓門。將一張“胃得靈”的藥品說明書,從最后一個字倒背到第一個字。這一“絕技”,感動得兩位女演員泣不成聲。
作為軍隊文化的一部分,南海守礁部隊生成了獨具特色的礁堡文化。
礁堡里,書柜擺滿了整齊分類的書籍;在各礁定期流動的圖書箱,書刊琳瑯滿目。每個房間都安裝有液晶電視,70多個頻道任選。2008年,海政信息網絡中心專門為南沙守礁官兵開通藍網工程,并配發了數十臺藍網專用電腦,礁上的電腦全部聯網。
作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這里還舉辦了電腦游戲競賽。
2011年11月,南海艦隊向每一名官兵贈送了一只MP5,從此官兵也能隨意在掌上看書、看電影。海軍政治部為每個礁都贈送了影視節目庫和數字電影節目庫,影視大片近在眼前。
在島礁上與京滬穗遠程會診
礁石上生活的變化是細致入微的。它所解決的煩惱,也是陸地上的人們完全無法想象的。
2011年5月15日晚上,東門礁四級軍士長張淵博突然發現,已經第21次上礁的他,這天晚上在礁上竟然一時難以適應。
張淵博和其他戰友一樣,以往每到睡覺時既期盼能吹著空調睡覺,又被發電機的轟鳴困擾。今天突然既吹著空調,又“聽不見”發電機的轟鳴聲,他反倒不習慣了。
原來,這天隨補給船上礁的專家給礁上的發電機穿上一件“外衣”——由海后港營部牽頭,某基地機關外請專家專門針對南沙礁堡噪音問題研制的防噪系統。它通過在發電機身加裝隔音罩達到降噪目的。所以雖然開著機,但卻比以往安靜得多。
這些年來,守礁官兵得到的驚喜還有更多。比如氣象工程師劉元兵,負責氣象數據收集。過去,無論刮風下雨,他每天都得手持風向標爬到樓頂,在風雨中測取數據。遇到臺風天,還得請戰友幫忙把身體綁住,慢慢爬出樓頂,冒著生命危險完成任務。如今他依托礁上的自動氣象監測站,不用出門,就可以掌握精確的風向、濕度、氣溫等氣象信息。
南沙島礁上的裝備日新月異,對此,第一代南沙人、專業標分隊工程師羅青松深有感觸。
以往,羅青松和戰友每隔3個月,就必須對每一盞鬏標燈進行檢查,為航標燈更換電池。遇上大風浪,巡查航標燈幾乎就變成一次生死任務。
而如今,南沙所有舷標燈不僅用上了太陽能LED燈,而且全部實現了智能化。
從廣州軍區某醫院交流到南沙代職的軍醫黃高則說,上礁后看到頻譜儀、TDP理療儀等先進醫學設備,深感意外。而當他親眼看到身在南沙,也能隨時連接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軍地醫院,由專家現場會診的雙向遠程醫療會診系統時,更是大吃一驚。
如今,在南沙島礁上,新型裝備無處不在。大到凈水機、發電、廚房等設備,小到水質細菌檢驗箱、除濕機、防紫外線眼鏡,諸多困擾守礁官兵的問題被化解。
以往,南沙守礁官兵與外界傳遞信息,只能依靠半年一次的換班補給,這成為官兵賴以寄托的精神支柱。即使后來條件有所改善,給親人打電話也l始終是一種奢望。這個經歷,還被編成小品亮相春節聯歡晚會。
2011年3月,南沙島礁正式進入手機時代。每一名守礁官兵都獲贈一張手機卡,內含每月400分鐘通話時間和100條短信。手機讓守礁官兵與祖國親人距離更近。
(摘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