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想要增強自己的軟實力,就必須開始“生產”公共產品,需要表明自己是為了更廣泛的利益
《瞭望東方周刊》:在副國務卿的任期內(2008.12.2011.7),你自己認為對中美關系所作的最大貢獻是什么?
斯坦伯格:最大貢獻是,我們在第一年避免了中美關系中的怪圈:新總統上臺后第—年中美關系總是很糟糕。
我曾為克林頓總統工作過。總統在競選期間,為了政治需要,說了一些對中國比較尖刻的話,我們與中國的關系開頭非常糟糕,花了差不多—年時間才使它回到正軌。因此,我最引以為傲的是,我的任期內中美關系有一個非常好的開端,那一年的中美關系可謂歷史上最好的第一年。
《瞭望東方周刊》:在處理中國事務時,你最感挫敗的又是什么?
斯坦伯格:中國人強調“求同存異”,問題是,如果總把“異”放在一邊,它就會不斷惡化。我不是說我們應該針對“異”進行斗爭,而是我們需要在分歧點有更多的交流和交涉,以找到一種不是去彌合分歧而是去尋找解決問題途徑的辦法,使“異”對中美關系的破壞作用降到最低。
就好像在婚姻中,如果對不同意見始終置之不理,就會在背后造成陰影。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認識到,必須對話,對煩惱著你的事情進行討論。這就是我認為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中美關系中,我有些深感憂慮的問題,如外太空、核武器、互聯網及海洋問題,我們需要對這些問題有更多討論。可能解決不了,但仍然需要更多的討論。我希望中國同行能夠理解,這不是彼此大喊大叫,而是試圖找到繼續前進的途徑。
《瞭望東方周刊》:今年是美國的換屆選舉之年,會對中美關系產生影響嗎?如果奧巴馬總統連任,在對華政策上是否會延續上—任期,還是會做出調整?
斯坦伯格:我無法替羅姆尼州長發言,但奧巴馬總統在著眼于美國長遠利益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對于與中國保持合作關系的承諾是清楚和一貫的。當然在一些特定議題上雙方會有異議,比如匯率,但他非常清楚地反對那種19世紀式的、“競爭不可避免”的觀點,相信中國的發展符合美國的利益,并倡導兩國是伙伴關系的思維方式。
《瞭望東方周刊》:前一段,有關美國國務院限制全美各地孔子學院教師簽證的新聞曾引起廣泛關注。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是否如一些媒體所言,是美國試圖遏制中國軟實力傳播的手段?
斯坦伯格:首先我要說,我是孔子學院的堅定支持者,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其次,我對于美國國務院的決策過程并不清楚,一定要猜測的話,我會說這應該純粹是個技術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剛才提到了軟實力,你對中國軟實力的提升有什么建議?
斯坦伯格:我認為軟實力的重點在于增加公共產品,證明你獲得地位不只是為自身謀利益,也是為了提升別人的利益。
所以如果中國想要增強自己的軟實力,就必須開始“生產”公共產品,需要表明自己是為了更廣泛的利益。中國如果希望被接納為全球強國,就必須說服大家:你有意愿來扮演“全球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