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國際環境看得一塌糊涂,美國現在已經基本恢復,歐洲經濟總量很大,加之技術和制度的優勢,會有很大的恢復彈性。我一向不贊成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說法
《瞭望東方周刊》:今年以來大家非常關心GDP增速問題。溫家寶總理在兩會上提出今年經濟增速7.5%的目標,是八年來首次“破8”,上季度統計出的數據是8.1%。你如何預判今年的中國經濟增速?
龍永圖:中國經濟轉型仍需經歷很長時間,東部發展增速放緩,但中西部勢頭迅猛。上個季度雖然總體數據并不是很高,但是我們看到四川、重慶、貴州的增長還有14~15%,在整個中西部地區,投資拉動的趨勢還是很大的。我認為今年8%的增長速度沒有問題。
《瞭望東方周刊》:對于東部來說,是否到了發展的一個瓶頸期、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
龍永圖:對東部城市而言,的確會經歷—個非常痛苦的調整過程。但在產業的升級換代中,不應過快放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包括加工貿易。因為新興產業的成長和培育需要時間,高端服務業也并不是很快可以成熟起來的,我們不應該放棄我們已經擁有的市場。
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空間還有10年到20年,這符合我們的歷史情況和人口構成等現狀。西方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工業化搞了一兩百年。轉型應該是提高質量,滿足市場需要。在大家認為勞動力開始變得更加昂貴的時候,中西部的勞動力依然具有競爭力。
《瞭望東方周刊》:有人認為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你認為在這場危機中,中國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龍永圖:不要把國際環境看得一塌糊涂,美國現在已經基本恢復,歐洲經濟總量很大,加之技術和制度的優勢,會有很大的恢復彈性。我一向不贊成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說法。
今年中國前三個月對外貿易數據不是很好,但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總體還是看好的,去年有20%的增長。我覺得今年凈出口出現兩位數的增長——10%~15%,還是可能的。所以不要輕易放棄我們已經擁有的國際市場,這是我—貫的觀點。
《瞭望東方周刊》:現在社會上對于物價、食品安全、空氣污染的關注度很高,你覺得這些民生問題會影響中國發展嗎?
龍永圖:中國現在的通脹壓力其實并不大,主要體現在農產品、食品價格上漲,屬于結構性通脹。可以看到工業品的價格并不高,而老百姓能夠感覺到高的那部分恰恰是應該漲的。我認為這符合中國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的邏輯,農產品是該漲的,老百姓要理解接受。
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帶來中低收入群體的困境,所以要用必要的財政政策來應對,例如對中低收^群體進行補貼,戰略性的結構補貼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