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更上一層樓?!薄扒进B飛絕,萬般皆下品?!边@些你早自習讀了幾十遍的古詩詞為何仍記不熟甚至弄混淆?
都說一天時間給勤勉的人留下了智慧,給懶散的人留下了悔恨,但每個晚自習都全心投入的你,為何也只能對著做不完的習題和沒達到的目標哀嘆?
你也付出了努力,也不比別人笨,但低效率仍長伴你左右。何也?恐怕是你的方法出了問題。
考試時代,我們總是悲嘆雖然費盡心力但仍很快地遺忘。一張張試卷都像是一次次與“遺忘”簽訂的城下之盟,嘲弄著腦袋瓜子的屈辱史。后來發現兩者的糾葛其實早有科學依據,19世紀德國心理學家艾濱浩斯在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以自己命名的艾濱浩斯遺忘曲線——你看,第一天,“記憶”就拿出了咄咄逼人的架勢。
于是開始明白記憶的第一要訣是多復習。有這樣一個實驗:兩組學生學習同一段課文,甲組在學習后不久進行一次復習,乙組不予復習,記憶效果的統計顯示:一天后甲組保持98%,乙組保持56%;一周后甲組保持83%,乙組保持33%——乙組的遺忘平均值比甲組高??梢?,我們缺乏的不是好記性,而是適時的溫故。
不只是復習的頻率值得注意,其實每一次的記憶都藏著諸多玄機,若運用巧妙往往事半功倍。
首先應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意義記憶,與之相對的是機械記憶。艾濱浩斯在其關于記憶的實驗中還發現,記住12個無意義音節,平均需要重復16.5次;記住36個無意義章節,需重復54次;而記憶六首詩中的480個音節,平均只需要重復8次!在我們的學習中,幾乎所有的知識點都是有意義的,實在沒必要死記硬背。這一點在數學、自然地理等科目的學習上尤為重要,因為死記硬背可能會使你愈加混亂不堪。
其次應得到重視的是結構記憶,即把分散的知識點連綴編織成密集有致的網狀結構。記得當時我是這樣復習理綜的:以教材目錄為綱,分門別類,繼而從課本具體內容中抽離出要點為目,綱舉目張,一一記在卡片上來歸納。就這樣一個框套一個框,許多小體系組成若干中體系,再結合,直至整個體系。如用元素周期表來形成最基本框架,下面細分,哪些族氧化能力強,哪些物質可作半導體……同時記住一些特殊現象,如CuSO4和H2S可生成H2SO4,用弱酸H2S產生強酸。
此外還有聯想記憶和對比記憶。前者注重將有聯系的知識點抱團記憶;后者致力于細節的辨異。比如記憶氨基酸分類,可以用一句順口溜來記憶:天冬谷,賴精組,苯丙色酪芳香族。詩書半擔兩岸有,干餅限量一鋪無。(天冬、谷是酸性,賴、精、組是堿性,苯丙、色、酪有苯環,絲、蘇、半胱、蛋、天冬酰胺、谷酰胺有極性,甘、丙、纈、亮、異亮、脯無極性。)
另一個極重要的記憶方法是形象記憶,也就是抽象內容的具體化。如記憶葉綠體的結構時,可以這么來記:外被雙層膜,基粒似餅摞,色素往上著,酶在囊質落。
關于記憶的環境,因人而異,有些人需要絕對的靜寂,而另一些人卻在輕松的音樂或花香鳥鳴里功力大增;有些人清晨厲害些,另一些人又偏偏是在晚上記性好……不過最重要的當然是心境,否則偉人怎么能在鬧市閱讀呢?所以趁早找到屬于自己的沉潛與專注吧。此外,科學研究表明,嚴重的情緒危機、不良的生活嗜好(如熬夜與過度睡眠、煙酒、暴飲暴食)都會損害腦細胞的工作積極性因而不利于記憶;而不少食物如堅果、全麥面包、豆腐、南瓜、蛋黃、葡萄、柚、深海魚以及肝臟等肉類則有助于提高記憶力。
心境、方法與生活習慣,是助你奪回被“遺忘”占領的“記憶”失地的關鍵三部曲,想要了解更多與記憶和時間安排有關的內容,本期的特別策劃你一定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