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是什么?在我看來,它是一種會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對社會理解得加深而不斷修正、改變的東西。
在上大學前,我一直是一個喜歡寫字的人,想和文字談一場永不分手的戀愛。2008年,我帶著編劇夢報考中國傳媒大學,通過三個專業的面試,但最后因發揮不好外加報志愿有誤,夢想落空。由于那年適逢新課改的第一年,復讀需要很大的勇氣,我在是否要重新考一次大學的問題上糾結了好久。最后,不想隨便打折處理夢想的我,決定再次投入復習。當時,距離高考不過幾個月時間。2009年7月初,在經歷藝術類加試后,我以五百多分的成績接到某藝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就讀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即將開始四年的藝術生大學生涯。
結緣醫學:只因公益電影
入學沒多久,我就嘗試去寫短片劇本。大一的課程安排得很滿,我們還要參加表演課的排練,時間很緊。但是就是在這樣快節奏的生活中,我仍擠出時間廣泛涉獵各種書籍,也漸漸地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
當初報考這個專業的初衷,就是為了能夠拍攝公益題材電影,在大一一年里,通過閱讀醫學書籍,我更堅定了這個想法。在這個醫患矛盾激烈的大背景下,如果我能拍一部醫學題材的公益電影,讓公眾更加了解醫學、了解醫生,就像科學松鼠會一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去撬開醫學堅硬的外殼,讓醫學更加平易近人,更加可愛,豈不妙哉?不僅如此,我還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考醫學院研究生!文學是我的生活方式,但是對于未來,我更想用一種理性的技術去支撐。于是,我的人生出現了第一次轉折。
大二迅速地來臨了,我的生活也從大一時的迷茫與忙亂,變得井井有條。我仍然堅持盡量不缺一節課,同時開始準備考研。在專業學習之余,我不斷閱讀醫學專業書籍,同時備考雅思,成了一個與藝術學院格格不入的“理工女”。別人的研究生備考都是在大三開始,而我知道,作為一個藝術生,要考醫學院的難度不是常人能夠想象的。在很多人眼中,藝術生都是因為成績差才讀藝術專業,不僅在學校備受其他專業的歧視,這種歧視到就業和升學時更加明顯,所以無論是跨專業考研還是申請香港的學校,我都面臨極大的挑戰。但我不是個墨守成規的人,復習時不會給自己制定一個非常嚴格的時間表,書看得也比較隨心,所以原本困難重重的復習沒給我太多壓力,反而讓我覺得很輕松快樂。
那年暑假,我身邊有女生正在瘋狂地戀愛,總是期待某天可以遇見她的Mr. right;也有人在外面有了兼職的工作,希望通過努力可以留在那所公司;還有人選擇考研或保研,每天像機器一樣不錯過一次簽到,常駐于自習室里。而我這一年的暑假,卻遭遇了一場車禍,喪失了一位親人,情緒跌落到谷底。這件事讓我知道生命的無常,每個人擁有的時間不是固定的,能充分利用且自身精力充沛的時間更是有限,這讓我更堅定要選擇一個自己最熱愛的領域,并近乎固執地去堅持。此時縈繞在我心頭的醫學夢被徹底點燃,我開始常常去圖書館和自習室,看醫學專業書幾乎占據了我的大部分時間。
堅持夢想:
不做脫離實踐的學究
我雖然想讀研,可骨子里我并不是一個甘于被束縛的人。我不想只是看很多的書,然后徹底將理論和實踐割裂開來。在我身邊,有很多人甘于寂寞地去做學術,他們在書山里樂此不疲,我對此表示敬佩,因為我無法這么束縛自己。我太需要那種真實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所以我喜歡實實在在的東西,希望通過努力所有的成果可以讓自己摸得到,這是我最終的動力。
于是,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我開始開辟另外一個空間——在不同的雜志擔任記者、編輯、撰稿人,同時尋求一切可以實習的機會。不同的社會閱歷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我依然會在閑暇的時候看書,一有空就會去圖書館的六樓翻翻報紙和期刊,我知道這就是我最享受的狀態。對于文字的愛好,我也沒有放棄,每個月會接幾篇約稿,通過這種寫作,讓我覺得仍然離文學夢很近。
大三時課堂里人越來越少,大家的目標越來越明確,出國的同學都有了語言成績,考公務員和考研的同學都去了不同的輔導班,我還在按部就班地實踐自己的計劃。那份計劃,在旁人看來是不靠譜的鏡中花水中月。但我知道,人總是越長大越困惑,我們知道一定時期內想要做什么,卻不知道最終的目的是什么,我們到底只是為了一份工作,抑或是物質堆砌起來的所謂高品質生活?因為這個問題沒有解開,我仍然在摸索著自己真正追求的東西,不斷地為夢想做補充,此時,我身邊年齡相仿的同學已經陸續訂婚,我卻與他們的生活軌跡越來越不相同了。
在下半學期由于我大學的績點都不錯,所以我獲得了保研資格。2011年暑假,我報名參加了幾所學校的醫學夏令營。一個22歲的東北女孩,在那個炎熱的夏天里,跑了幾個南方最炎熱的城市,從南京、武漢再到深圳,在不同的講臺侃侃而談,展示自己對醫學的領悟。豐富的社會經歷和寬廣的視野,使我迅速在眾多夏令營學子中脫穎而出,最終拿到了某名校的研究生預錄取資格。
同年9月,保研工作正式開始,這是我22年來最糾結的一段時間。為了保險起見,我投了幾所醫學院,誰知竟然全部進了復試。但接著就是更加艱難的抉擇——我想讀博士,所以對于細化方向的規劃非常謹慎。9月25日,我拒掉了清華大學的復試,盡管知道進入復試的人數與錄取比是6∶5,但我想要去北京,而清華大學的研究所在深圳。當天在回學校的公車上,我又決定拒掉浙江大學的復試,撥通意向導師的電話時,導師問我是不是已經選擇了其他學校,我告訴他我剛剛把手里的復試都拒掉了,他有些生氣,那一瞬間我已經淚流滿面。在夏令營申請時,中山大學——這所我當時夢想中的學校,告知我一般不招收跨專業的學生???月26日,我卻在網上同時刷出了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復試通知?;叵肫饋恚蟾攀钱敃r在中山大學的申請表上的那段話打動了招生老師:“依然相信中山大學可以兼容并包,就像哈佛醫學院,讀藝術史的人,可以成為醫學博士。我曾質疑中國醫學教育的局限性,為何醫學本科招不到最優秀、本身最想學醫的學生,跨專業滿懷熱情的學生無法成為醫學研究生?”也許,只是招生的老師被我的執著所感動,才會“一時沖動”地下了復試通知??墒悄菚r,中山大學已被我從備選名單上排除了,我最終的選擇名單上,只有北京大學。我知道,如果北京大學沒有錄取我,三年的努力很可能就此付諸東流,但夢想可以修正,卻不能妥協。
此刻的我,一邊坐在電腦前,聽著自己敲擊鍵盤的聲音,一邊在積極地準備北大的考試?;叵脒@三年來,我的夢想不是一個“從一而終”的期許,但我對于自己的選擇,卻是堅定而執著的。因為這個選擇,就是我要的未來。我會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