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聯盟”之所以會產生,無非有以下三大原因:一是高校對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反思;二是聯盟成員自身自信的集體爆發;三是高校對考生和家長的體諒和體恤。
就招生制度而言,自主招生是對統一錄取制度反思的結果。自主招生的最大特點是將部分招生份額的裁度權交給了大學,所體現的原則是:讓屬于大學的,回歸大學。“卓越聯盟”的成立則是應著這一目標產生的新思路。
自信,指的是招生自信。就實力而言,“卓越聯盟”成員雖非普通大學,但在世人眼中仍與清華、北大稍有差距。結盟,是展示自信的特別手段,這是團隊自信。當這一自信建立在我國高校工科學科發展勢頭良好的基礎之上的時候,自信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各大學自主招生所帶來的效益是把雙刃劍。對于考生來說,利,是上大學的道路多了;弊,是自主招生考試路上的辛苦多了,家庭支出增加了。因此,雖然大學在根據自身辦學特色選拔人才方面功不可沒,但卻在另一方面造成了考生和家長的四處奔波之苦。聯盟招生,可謂有效緩解了這一壓力。
“卓越聯盟”與其他聯盟類似,通過聯盟實施集體營銷,既壓縮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它與“華約”“北約”(分別指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為首的高校自主招生聯盟)相比,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之處在于聯盟學校綜合實力強,招生基礎雄厚,受考生和家長青睞。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卓越聯盟”成員高校學科特色相對一致,水平不相上下,都是發展勢頭良好的中國高水平大學。
“卓越聯盟”高校,以工程建筑等學科為特長。就建筑學而言,大多數聯盟高校是“建筑老八校【1】”,大連理工大學的建筑學也出身不俗,被譽為建筑“新八校”之一。北理工的學科特點也很明顯,她以通訊工程專業為主,相關學科齊頭并進。學科專業特點的相近,是“卓越聯盟”區別于“華約”“北約”的最大特征。
其次,“卓越聯盟”高校的綜合實力較為接近,沒有“華約”中的清華,也找不到“北約”中的北大,所以它更像是一個圓桌會議,沒有一家獨大的幫主,只有邦聯,易于協商。就聯盟的粘合度看,“卓越聯盟”十所高校在學科方面的合作更為密切,在專業特色方面也更為一致,可謂現階段高校聯盟中最具發展前途的。
其三,卓越聯盟的成員校,在我國高校改革和轉型(合并、重組、更名等)最劇烈的20年中,很少有走下坡路的,從哈工大到華南理工,她們在創建自己的學科品牌和特色方面,都走在我國大學的前列。通俗一點說,這是一個陣容最為整齊的聯盟或團隊。
然而,聯盟,畢竟是聯盟,在其運作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挑戰。我們擔心的是:第一,“卓越聯盟”是否會因為自我否定而走向滅亡;第二,“卓越聯盟”是否會因為市場競爭法則而走向式微。
大學聯盟種類繁多,不一而足。有的是單項聯盟,有的是全方位聯盟。有發展很好的,也有發展一般的。“卓越聯盟”的發展究竟是停留在特色招生層面,還是向學科合作、國際合作等方向發展,有待我們觀望。就招生而言,各自主招生聯盟之間也有競爭的一面。在自主招生聯考上,全國的高校聯盟已經超過三家,這些聯盟如何發展還有待觀察。
挑戰與機遇總是并存的。由“卓越聯盟”的產生和發展,我們也可以看到高教改革的發展動向。聯盟可以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效益,例如同濟在中外合作辦學事業上,與德國等數十國家的知名高校進行聯合招生,培養專業人才,掀起國內中外合作辦學之高潮,可謂異軍突起。如何復制同濟經驗,讓“卓越聯盟”成員高校資源共享,進而促進本科教學水平的共同提高,就是值得關注的課題。聯盟也可以“整片”提升高校國際形象。例如澳大利亞的G8和美國的常青藤,既提高了聯盟整體聲譽,也能作為國際品牌,提高其國際辨識度。積極地看,我們可以設想一下,我國未來的高等教育,不僅僅有“985工程”等國家品牌,也可以有一些民間品牌,比如“卓越”,或者“北約”“華約”甚至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