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我國經濟景氣情況的重要指標——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今年七月份下降到了50.1%,離50%的榮枯臨界點僅有0.1%的差距,而且這一指標已經連續4個月下降,表明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增長放緩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不容樂觀的經濟形勢下,很多企業做出了積極應對,通過加強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運營成本。但到底成效如何,還要看領導這個企業的企業家是否具有統領全局的頂層智慧。
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實質上是一個動態的產業升級過程。從農業生產、工業化到后工業化,每個階段的演進和變遷,核心的推動力是對人類對效率的追求。提高效率一般有兩個途徑:一是技術進步對產業層次提升的貢獻,二是來自企業內部制度、流程管理、商業模式、技術研發的創新。第二種途徑說到底就是企業家所起的作用,特別是在企業面臨重大轉型、舉步維艱的時刻,企業家能否在低迷、混亂和不確定中識別出最能幫助企業增進效率的方向和辦法。
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處于工業化的起步階段,市場競爭壓力不大,企業家可以通過簡單的資源整合能獲得很大收益,企業的發展更多是靠某行業的景氣程度來帶動的,碰巧進入符合國內和國際市場需求的行業就能賺得盆滿缽滿。以萬向集團的魯冠球和華西村的吳仁寶為代表的那一代企業家就是屬于這種“順勢而為”的企業家典型。到了全球化的當今時代,很多事情發生了改變,社會分工高度細化和生產過程片段化,產業邊界變得模糊,區域優勢也逐漸消失,中國的產業升級進入了由“軟要素”為主要驅動的階段,企業已經很難依靠進入一行業來獲得超額利潤,這個時候來自企業內部頂層的系統性變革就成為了企業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所謂頂層智慧,不能簡單理解為企業老板的意志,也不是單純的董事會集體意志,它是一種從上而下進行設計的,但同時又具有自下而上、平行交叉信息渠道的系統性決策機制。這種決策機制的重要性在于能夠把市場復雜信息迅速處理的同時,把風險相匹配的收益也分配給了各個部門,因此在企業內部營造了一個自由思想和創造的空間,讓創新不會因為官僚層級受到壓制。不過,中國民營企業家一般不喜歡把企業交給職業經理人管理,習慣在市場上“單打獨斗”,而國營企業的領導者則多數聽命于行政長官,習慣于舍企業利益以求個人前途。前者缺乏胸襟,后者缺乏動力,要在各自的企業內部生長出來一個可以抵御外部沖擊和轉型壓力的“頂層智慧”,其實是難于上青天,非得需要強大的外部力量推動才能完成。
企業家代表的是一種能夠為社會創造巨大財富的群體,這種財富有物質上的有形資產,更重要的是為社會貢獻的精神財富,比如管理智慧、創新精神、價值觀等。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認為,企業家只有把理想放在錢的前面,才可以看到真實的東西、潛在的風險以及未來的機會。在艱難時世中,一個眼睛里只有錢的企業老板是沒有能力創造出具有持續生命力的企業價值的,當然也談不上什么頂層智慧。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政治經濟一體化”的市場背景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無所不在,太多地方需要體現政府意志和領導共識,企業家可以自由選擇的市場化工具和途徑受到很多限制,因此需要付出更大的智慧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