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靖昊
作者系著名財稅專家,中央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客座導師,京華智庫研究員
國際上有一個公允價值準則,是為了持續趨同的需要,中國最近也發布了一個《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國際公允價值準則的出臺是為歐美國家金融工具創新服務的,實際上,所謂的金融工具創新就是將不值錢的東西包裝成值錢的東西,比如包裝“次級債”。
其實,歷史成本并不排斥公允價值,只是等到它實際處置時反映而已。為什么要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去急不可耐地改寫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呢?因為公允價值會計有本事改寫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但沒有本事改寫現金流量表,公允價值變動的賬務處理與現金流全然無關。
“配比原則”基于歷史成本原則,如引入了公允價值,它就沒法配比了。不是收入以后不再按照“配比原則”來找到成本費用的分配對象, 只是“配比原則”在“公允價值”納入會計計量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找不到配比對象了。因此,為了避免現行會計準則體系中存在相互矛盾的現象,只好取消“配比原則”。
其實要不要采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核心問題是未實現的利得和損失是在表內確認還是通過表外披露。筆者的意見是進入表內確認是不恰當的,它讓報表反映了主觀預測的東西,讓歷史信息與主觀預測等信息混淆在一起,會計數據就“合理”地成為估計數據,長此以往,將導致會計與科學越走越遠!
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就可以魚目混珠,進入利潤表。比如某上市公司將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由成本計量模式變更為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無需再計提折舊和攤銷,公允價值變動高達8000多萬元,一舉消化了歷史形成的巨額未分配利潤負數,降低了資產負債率近13個百分點,從而為進一步融資運作或保持目前的貸款水平打下了基礎。其實,它是假裝在“賺錢”,其利潤含量為100%,但現金含量則為零。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句流傳已久的經典哲理,由于“公允價值”的引入,在會計界遭到空前挑戰。沒有收入的米,照樣做出利潤的飯。
我們平時談財務造假時,總說不能提前確認收益。實際上,在會計準則中就明文規定了提前確認收益的情況。比如以公允價值計量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當它價值上漲時,是要通過“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確認收益的,以公允價值后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也一樣。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還沒有實際處置前,只要其價值變動都可以提前計入當期損益。
公允價值波動值在資產處置之前,無論怎么折騰都是浮云,但這朵浮云現在卻被人為地記作了利潤,而且這些浮云被“端”得有模有樣,好像真的是利潤,試問一下,由它結轉過去的未分配利潤能夠用來分紅嗎?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未分配利潤是通過應收賬款、應收票據、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和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等尚未收到現金的項目增加而形成的,這些未分配利潤是不靠譜的,也是沒法分配的。只有從未分配利潤中剔除【應收賬款+應收票據+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變動)】后的數額才可以真正用于發放現金股利。
歐美國家會計界提出的“公允價值”概念,是為服從金融寡頭的利益而專門作的“命題作文”,因為它創造了大量的金融工具,它需要公允價值就是從會計上進行配合的,將不值錢的東西賣個高價,欺負不懂行的老百姓。嚴格意義上講,公允價值是金融寡頭操縱會計的結果,只是會計人代為受過。經濟上升周期時金融寡頭希望引入公允價值來修飾報表,一旦經濟下滑,公允價值會使報表變得很難看,金融寡頭就開始攻擊公允價值,甚至逼迫準則制定機構不讓公允價值損失記入到利潤中去。
經濟收益=會計收益+未實現的有形資產(增減)變動-前期已實現的有形資產(增減)變動+無形資產的價值變動,會計收益是已實現的收入與其相關歷史成本之間的差額,公允價值的提出,等于將未實現的資產價值變動等經濟學收益納入會計收益,公允價值這個怪胎對世界性金融危機做出了直接貢獻。
如果從會計核算上找金融危機的原因,那就是“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徹底顛覆了“歷史成本原則”的底線。沒有實現的資產價值變動可以作備查登記,以供決策使用,并不影響信息的相關性。但如果放出這個“公允價值”怪物,猶如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會計信息就丟掉了“可靠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