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減弱、成本上升、企業盈利下滑、產能過剩……諸多因素導致中國經濟減速成為2012年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過去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見證了全球經濟的奇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3年至2011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10.7%,而同期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速為3.9%。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從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左右。
如何塑造中國經濟的未來·
回顧歷史可以為塑造未來提供鏡鑒。中國的經濟成就舉世矚目,且來之不易。按照經濟學教科書的說法,經濟增長的主要要素是資本、勞動,還可以加上技術。這三大要素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并未切中中國增長的肯綮。對中國而言,伴隨這些要素并使其正常發揮作用的制度安排及其適應性的調整或改革最為關鍵,也最容易成為增長的障礙。
改革開放的前十年,主要是“解放生產力”的階段,即祛除捆綁經濟增長、制約生產要素煥發活力的意識形態教條,讓人民群眾向往溫飽生活的原生沖動自然涌動的階段。農民擁有了可自由安排使用的土地,城市居民擁有了自由擇業的機會,企業擁有了自主安排生產的權利,資本與勞動有了更高效結合的自由度,古老的中國有了新的增長契機。
第二個十年,是“以開放促改革”的重要階段。中國虛心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技術、管理、制度與觀念。改革仍然在繼續深化,其主要的方式不再是憑借長久抑制后突然放松的原始沖動,而是引進和消化已有的被其他國家發展經歷所印證過的經驗,用中國實踐來對這些經驗作再次檢驗和修正。
在那些人類自身基本需求所指向的改革,以及參照其他國家成功經驗所推進的改革極大地發揮成效之后,中國迎來了更具“自主性的改革”的階段。在第三個十年,人類和世界共通的經驗已經基本融入中國增長的血脈,中國本身的特殊性成為解決增長問題不得不面對的主要特性。如何在一個發展中大國,維持持久的經濟增長與廣泛的利益分享,世界上沒有現成的經驗。中國“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逐漸進入了深水區。
未來,中國將面臨“開創性改革”的新階段。在這個階段,沒有或者少有現成的參照系可供改革來借用,中國自身將成為改革經驗的主要創造者。雖然是“開創性”改革,但并非盲目前進、無跡可尋。
首先,在“開創性改革”階段,應當高度重視對教訓的總結和汲取。沒有成體系的經驗可資使用時,他人的教訓比經驗更加重要。比如美國次貸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所揭示出來的金融監管問題、勞動力制度僵化問題等等,再比如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面臨的人口少子老齡化問題,都是教訓多于經驗。
應當善于從教訓中總結“反面經驗”,避免重蹈覆轍,降低無效改革措施發生的概率。本次達沃斯論壇中“老齡化社會:我們都身在其中”等議題,反映了這種關注。
其次,在“開創性改革”階段,應當注重國際合作。俗語說,“一人計短,眾人謀長”,國家層面也是一樣。正如溫家寶總理在致辭中所說,“開放合作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合作實際上也是不同國家交流分享治理心得的好的方式。
從這種主動的合作中,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僅從外部觀察和學習無法獲知的經驗與教訓。我們已經從南北合作、南南合作中受益良多。未來在新興經濟體彼此間的“新新合作”上,包括金磚機制、上合組織等等,都大有可為。這在本次夏季達沃斯論壇的議題中也已經有所體現,例如“新興經濟體如何改變全球化”、“新興經濟體:尋求經濟增長和可持續性之間更好平衡點的挑戰”等。
第三,在“開創性改革”階段,改革行動應當遵循“預調微調”的原則。預調微調實際上是中國經濟宏觀調控中,“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摸索出的一條經驗,本身就具有應對以往未遇之問題的成分在。“船小好調頭”,但對于中國經濟這艘大船來說,出現方向性的錯誤是難以承受的。
因此,“開創性改革”必須首先控制好風險,改革的措施必須兼具前瞻性和可調性。戰略上我們應拿出一往無前的氣概推進改革,戰術上卻應當穩扎穩打、逐步推進、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