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外資行最近發(fā)布研究報告稱,過去一年中,23%的中國家庭因為炒股變窮。對此,我深有感觸,因為我跟我的不少哥們就是其中一員,另外覺得這個比例可能偏于保守——虧的應(yīng)該遠(yuǎn)不止這個數(shù)。
回顧這十來年的理財之路,我發(fā)現(xiàn)可供選擇的投資名目越來越多,但腳下的投資渠道卻越來越窄。
我是上海本地人,生于上個世紀(jì)70年代。1994年,為了建造南北高架,上海百萬市區(qū)人進行動遷,當(dāng)時我們家也在動遷之列。浦東修建了一批新房,動遷的家庭按戶口本上的人頭,每人能分24平米,外加若干的裝修費。我們一家6口在金楊這邊分了兩套房子。
現(xiàn)在,我這兩套房子附近修了地鐵,僅5分鐘的步行距離,每平方的價位在2. 5萬左右浮動。兩套房子市值近400萬元,是我進行理財投資的堅實后盾。
以前,實體投資渠道多且回報較高。舊的推倒,新的拔地而起,商機無限。頭腦靈活的,將儲蓄從銀行里搬了出來,有的投資商鋪開小超市,有的投資菜市場鋪位,有的投資小餐館……生意都十分紅火,起初下海的人都賺了個盆滿缽滿。
現(xiàn)在呢·實體投資基本已沒了我們這種“小打小鬧”的立足之地。倒是股市期市等虛擬市場向我們敞開了大門。
起初的我還是比較喜歡在股市沖下浪,可以稱得上較早的股民。那時股票市場沒現(xiàn)在這么多的曲曲折折,行情相對較好,不需要太多的技術(shù)與門道,把握好節(jié)點,賺的時候要多過虧損。期間,經(jīng)歷過低潮也喜迎過大牛市,起起落落是人生常態(tài),這我也能接受,也能堅持下去。然而,近些年的股市已徹底讓我等散戶心寒。去年賬面虧了近10%,還是我及時抽身的結(jié)果。我有些不聽勸的哥們虧得更厲害,導(dǎo)致“晚節(jié)不?!?。
不提股市了,說說在媒體報道中大熱的銀行理財產(chǎn)品吧。老實說,我研究了下,還真的是不太信任。不說門檻,這年頭5萬元起步實在常見。
首先是投資方向太過模糊,根本沒個明確的解釋,銀行只是個船夫,船上的貨物卻是我們的,他自行規(guī)定航線,我們不知會有什么樣的危險,萬一觸礁翻船了,他頂多沒了船費,損失的還是我們自己。其次是貓膩太多,比如這個月初我去銀行存款,理財經(jīng)理又在推薦我買款超短期理財產(chǎn)品,我看了看,10月2日到期,可是8天假期后才能取出,這期間利息壓根不算,又在壓榨客戶。諸如此類的門道實在是太多。
至于保險,也是令人眼花繚亂。我家人就買了重大疾病險,其余的我看了看,看不懂,再加上我在的公司各種保險福利比較完善,所以干脆就沒繼續(xù)研究。
現(xiàn)在,可供投資的渠道實在不多。房價居高不下,我覺得影響很大。我把一套房子拿出去出租了,每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目前就只有這個“投資”方式。我其余的錢基本都放在銀行里吃利息,畢竟現(xiàn)在的定存利率還可以勉強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