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我是一只蘑菇
有一個人相信自己是一只蘑菇,整天舉著一把傘蹲一個角落里,不動也不吃。
心理治療師很為難。
有一天,這個人發現,治療師也打著傘在他身邊蹲了下來。他很驚訝:“你怎么……·”
治療師說:“我是一只蘑菇呀。”
病人說:“你怎么也是一只蘑菇·”
治療師理直氣壯地說:“我怎么就不可以是一只蘑菇·”
病人想了想,也是呀,他怎么就不可以是一只蘑菇呢·他很高興自己身邊有了另一只蘑菇。
過了一陣子,治療師站起身來,開始在房間里走來走去。
病人很驚訝,問:“蘑菇怎么可以走來走去·”
治療師理直氣壯地說:“蘑菇怎么就不可以走來走去·”
病人想,也是呀,蘑菇為什么不可以走來走去·于是也站起身來,跟治療師一樣走來走去。
后來有人送飯來,治療師就坐下來吃飯。
病人又很驚訝,問:“蘑菇怎么可以吃飯·”
治療師理直氣壯地說:“蘑菇為什么不能吃飯·”
病人想了想,是啊,蘑菇也是可以吃飯的。于是也像治療師一樣坐在那里開始吃起飯來。
在接下來一段日子里,雖然這個人還認為自己是一只蘑菇,但他已經開始活動,開始吃飯了。
這是我的一位來訪者給我講的故事。她有很深的強迫癥。這些年來,她的癥狀不斷發生變化,時而以為喉嚨有刺,會把自己卡死,時而覺得過去犯了錯誤,留下了污點,要把它們都洗掉……
她的這些想法一直受到家人的責備,父母都很生氣,女兒怎么會有這樣一些怪里怪氣的想法呢·
她接受心理治療時也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肯放下它們。作為治療師的我,感到很為難。
有一天,她就給我講了上面這個故事。
從象征的角度來說,她可能是要告訴我:如果我愿意跟她蹲在一起做一只蘑菇,或許她會好起來。
心理咨詢領域有一個術語叫“同理”,意思就是“放下自己,站在對方那一邊去,去體驗對方,去做對方”。做咨詢師和做普通人都需要這個技巧。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放不下自己,總是站在對方的對立面,關系建立不起來,就沒辦法改變現狀。他堅持要做蘑菇,我要把他變成人。豈不知,只有當我走到他那里去,他才愿意到我這里來。要讓對方變成一個“人”,我們得先去變成一只“蘑菇”—— 跟他一樣。
其實,同一個人的人格也有很多不同的側面,當你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側面的時候,也要學會先站到對面去—— 人不是完美的,會有缺點,會犯錯誤,會有各樣的負面情緒。當我們對這些缺點、錯誤、情緒采用排斥的態度,總要去消除它們的時候,它們反而在抵抗著我們。我們先學會接納它們,然后才能轉化。正向的關系是從陪伴里培養和成長出來的。
我的來訪者給我講這個故事,是想對我說:你為什么不蹲下來,跟我一起做蘑菇(理解我,同理我,認同我)呢·
故事二:死而復生的女人
有一個女子在印度一個富有的家庭長大,跟家里一位青年長工相愛了。她請求父母允許他們結婚,但父母說這不可能。
于是,這個女子就跟他愛的人一起私奔了。
一年后,她懷孕了。根據當地的傳統,女兒懷孕要回到娘家生育。這天,她對丈夫說:請允許我回到父母家去生下我們的孩子。丈夫不同意,說:如果你回去,你的父母就不會讓你回來了。
第二年,妻子又懷孕了,對丈夫說:請允許我回到父母家生第二個孩子。丈夫又說:恐怕你回去之后,他們就不允許你出來了,我們就不能生活在一起了。
這天,丈夫出外做工回來,發現妻子帶著孩子回娘家了。丈夫沿路追趕,趕上妻子的時候,天色已晚,還下起大雨。他們就到附近的山洞避雨。當晚,妻子生下了他們的第二個兒子。
山洞里寒冷,丈夫想到附近的村落找一些干柴來,生火取暖。
丈夫出去后,很久都沒有回來。妻子相信,丈夫是愛她和孩子的,不會在這個時候拋棄他們。
第二天早晨,妻子走出山洞去尋找丈夫,在離洞口不遠的地方,她發現丈夫躺在路邊,死了。他全身發青,是被毒蛇咬死的。
妻子撫著丈夫的尸體痛哭。現在,她只能回到父母家去。于是,她埋葬了丈夫,懷抱著新生的兒子,背上背著一歲的大兒子,向家鄉走去。
一條河流擋住了去路。她見河水湍急,決定先把小兒子送到河對岸,再回頭來接大兒子。當她把小兒子放在河對岸,回頭來接大兒子的時候,看到天空有一只鷹在盤旋。她站在河中央拼命揮動雙手,想趕走向小兒子俯沖下去的鷹。在河的另一岸,大兒子以為母親在向他招手,便向河邊爬過來。
鷹叼走了小兒子;大兒子爬到河里,被河水沖走了。
這個女人,在一天之內失掉了丈夫和兩個兒子。她站在河水里哀哭,悲痛欲絕。她想一死了之,但有一個心愿要完成:回家去看一眼自己的父母。
她上了岸,拖著沉重的腳步向家鄉走去。
當她來到家鄉,她的臉被痛苦折磨變了形,家鄉的人已經認不出她來。她向人們打聽自己的家,看到人們搖頭嘆息,就在昨晚,悲慘的事降臨到了這個家,家里失了火,所有的人都燒死了……
聽到這個噩耗,她一下子變得神志不清。從此之后,家鄉的人們看到她穿著破爛的衣服,到處走來走去。
直到有一天,釋迦牟尼從這里經過,他定睛看這個女子,對她說:女兒,為了愛情,你的眼淚都哭干了……
聽了釋迦牟尼的話,這個女子的眼睛開始有了一絲光亮,慢慢地,她內心的傷痛開始得到安慰與醫治。
后來,她成了釋迦牟尼的弟子,因為自己有過很多傷痛,她也成為蕓蕓眾生的療傷者。
人類來到這個世界,難免受許多的傷。那些宗教創立者,如釋迦,如耶穌,如穆罕默德,皆是人類最偉大的療傷者,也是現代心理治療者的榜樣。
弗蘭克爾是一個猶太人,被納粹投進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分別被囚于奧斯維辛和達庫的兩個集中營,然后被一個一個殺害了。他幸存下來,并且決定活下去,因為他找到了活下去的意義。后來他成了著名的心理治療師。
有一天,弗蘭克爾也接待了一位失去所有親人的女性,他所做的就是幫助她看到,在喪失了所有親人之后,她還有什么“理由”活下來。
在遇到釋迦之前,那個眼淚哭干的女人其實已經死了,她不是一下子死掉,而是在慢慢死去。當一個醫治者,通過深層的理解走進她內心深處,她跟對方建立了一種生命的關系,療愈已經開始了。醫治過程包含重新尋找和建立她活著的意義,就如同讓一個人死而復生。
生命是由各種條件支撐的,它是人類存在的自然狀態。但是,當一個人重新活過來,他就進入了一種精神存在的境界,他會發現,即使失掉了一切——名譽、地位、金錢、親人等等,其實仍然可以活著。這時,支撐他的,不再是具體的各種條件,而是一種“遺世而獨立”的精神品質。就如同一粒種子種到土地里,腐爛了,又會長出新苗,而且還會結出新的子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