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
如何“拯救”新聞發言人
所謂新聞發言人,致力于“營造良好輿論環境”,而不是“改善部門工作作風”,僅此一點,足以看出這個崗位的尷尬存在- - -西方新聞發言人制度強化公關訴求,旨在加強與公眾的信息溝通,而央企新聞發言人則延續了權威發布的舊例,定位的不同自然使得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廣州日報》:
全民補鈣背后的“大音希聲”
全民補鈣,一定程度上再次證明了國民科學素養的缺失。家長從醫生那里聽到的、從電視廣告上看到的,都是必須給孩子補鈣。如果有一個聲音告訴他們,孩子根本不需補鈣,過量補鈣對孩子健康有害,他們肯定不會擠入補鈣大軍。
《京華時報》:
公眾獲取政府信息理應無障礙
造成多個省級政府透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是公眾獲取政府信息存在諸多障礙。這種障礙首先在于,公眾獲取政府信息公開的成本過高,一些不必要的身份驗證、資料提供等流程與環節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攔路虎。專家給出的建議是應進一步細化目錄設置、指南配備、報告編寫等的標準,杜絕政府機關在實施政府信息公開制度中的隨意行為,切中要害。
《長江日報》:
我們為什么接受“時代符號”
媒體與商業無疑是“符號設定”的共同推手。某種領域內的卓著才華、極富特色的行為方式、獨具一格的個性等等,一個符號人物往往集中了以上一種乃至幾種元素。這些特征既容易包裝塑造,也容易形成“產品”推出,達成商業時代的又一種“銷售”形式。然而,無論這樣的模式被如何解構,它都不為人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