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學文在微博簡介中這么歸納關鍵詞:“中青院,06社保,懷柔,大學生村官,樂觀,自信,激情,奮斗,責任,感恩!愿與天下人交友”。他每天都更新微博,內容不是時事新聞就是規范言行的經典語錄。
由北京市出發,先乘“京承快車”再換中巴,兩個多小時后就到了李學文的轄區——懷柔渤海鎮大榛峪村。李學文湖南鄉音濃厚,在京5年多“湖普”愣是沒長進。“大學里,老師說我什么都好,就是普通話不標準,”李學文對《望東方周刊》說,“但我覺得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有些缺點和遺憾。”
李學文2010年7月畢業于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后參加北京市大學生村官的應聘,經選拔來到大榛峪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助理。對于這個工作,李學文很是滿意,“我一直都想回農村做事情,因為我生長于農村,大學還到過幾個村子里支教,我對農民有很深厚的感情,我在這里干身心愉快。”
“我看這村官行!”
“鳳琴姐,來啦!”進到一所農家樂院子里,李學文就親熱地呼喚主人,然后將本刊記者引入一間寬敞明亮的屋子里,這里就是京郊第一家“游客書屋”,坐落于“春陽垂釣”農家院,當下已經頗有名氣。
農民辦書屋是件新鮮事,而促成這間書屋成立的正是李學文。
2010年7月,北京交通大學的學生發起“紅色1+ 1”的活動,在校生找到已畢業的村官校友,希望將學生的圖書捐贈給農村圖書室,這件事最后就委托給了李學文。
李學文認為,如果將圖書放在村委會的圖書室里,利用率太低,辜負了大學生的心意,于是就想到將圖書與旅游結合,把書放到農家樂里去。這樣,借著農家樂的熱鬧,不僅游客能看書,村民看書也會更有興趣,也更方便。“我們村是生態旅游村,有響水湖景區和野長城,游客很多,據我觀察,不少游客出來玩兒,隨身都會帶著書刊,而這樣‘游客書屋’,正好可以滿足他們休息片刻時的需要。”李學文說,“而且書香增加了農家游的文化內涵,但這其實不是最主要的”。
作為村官,李學文記掛最多的當然還是村里的農民。他希望通過這種新的方式讓農民也愛上看書,因此在圖書設置上,農民喜聞樂見的書占了很大部分。書屋主人李鳳琴對《摻望東方周刊》說:“前兩天村里的趙久剛來借《毛澤東選集》,我這兒還真沒有,還得添置。”
“游客書屋”成立后,許多游客在這里點上菜,就會逛到書屋,拿起一本喜愛的書來享受閑暇時光。“游客喜歡搬個凳子坐在院子里讀。”李鳳琴說。院子里種有葫蘆藤架子,幾只家雞悠閑踱步找食,池塘里的金魚活潑地轉來轉去,每次看到這種畫面,李學文說自己比游客還享受。
“大學生村官是真管事呀。”李鳳琴說,“他把我們村里的好多事情都帶起來了,連寒暑假孩子們有不會的題都去找他,學文對孩子們這脾氣可真是好。”
“我們老百姓只求實際,不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如果老百姓沒得到實惠,都是白干。村干部干啥?就是為老百姓服務。”農家樂老板娘李鳳琴下了判斷:“我看這村官行!”
“太有成就感了”
村委會最角落的一間屋子就是李學文辦公和生活的地方。屋子里家當很少,窗口的木桌上擺著一排排材料,還有一大瓶他從湖南家鄉帶回的辣椒。一個簡易柜里堆滿了書。
“吃梨吧,老鄉給我送來的,太多都吃不完。” 李學文打開地上的大袋子說。大榛峪村老百姓喜歡這個陽光青年,常帶些自家種的菜和水果給他,村干部們也會給他備米備面,孩子們在他屋子里進進出出,讓他這個外來戶從不感到寂寞。
李學文的日常工作就是給村委會寫各種材料,村里的“村規民約”也由他來執筆。日常的文書工作外,他還干了不少主動請纓的事兒,比如幫村子在網上建起了博客和微博。
大榛峪村博客點擊量已經近萬,博客欄目規劃得很細致,村莊動態、民俗接待、景區景點、驢友體驗、村莊文化等,所有的斑竹、博主都是李學文一個人。每天有空上網時,他還會認真回答博友咨詢的各種問題。后來就有游客因為在網絡結識了這個熱心村官,而專門組織到大榛峪村旅游。
李學文很適應并且享受在農村的生活。“我就連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也都是與農村建設相關的,我的理想就是做自己能夠設計、參與的一些事情,慢慢去做好。”李學文說。比起同齡人,他有些另類,許多時髦的事情他不感興趣,“還不如幫農民歸置下院子、干點農活或者教村里的孩子讀讀書呢。”
他說自己別說空虛,就是空閑也沒有。“去年村委會做創業培訓的活動,村民每個人都拿到了一本‘創業計劃書’,可老師們做完培訓后就走了,我就告訴大家‘有不懂的就來找我’。結果很多村民就去找我講解、出主意,有一段時間人多到還需要排隊,他們都說有啥不會的,找大學生村官去,搞得我太有成就感了。有些村民見了面雖然我叫不出名字,但他們和我打起招呼來就跟自家人似的。”李學文的小眼睛笑得瞇成了一條線。
這一輪村官任期還剩下一年多,李學文是這樣規劃的:“首先把常規的工作做好,明年會來一個新村官,那我就要把他帶好,再一個就是繼續擴大對村旅游資源的宣傳,擴大游客書屋的規模和影響。”
“要踏實地走下去”
“這個是明星一號,這個是明星三號……”李學文興奮地指著電腦屏幕介紹,電腦里播放著他大學時去農村支教的視頻,“明星一號”和“明星三號”是他為孩子們取的綽號,“因為他們都能歌善舞。”
李學文愛去農村做公益活動。大一的時候他就加入了學校里的公益社團,大學四年里,他跟隨社團去過很多省市的農村支教。他還在家鄉湖南郴州汝城組織了一個“汝城大學生聯絡促進會”,這個社團在2008年南方雪災的時候為災區募集了不少錢款和衣物。
“我家境不好,高中畢業時大學的學費沒著落,一位叔叔資助了我四年的學費,讓我沒有后顧之憂,所以我想要做一些事情回饋社會。”李學文干公益的背后是不能放下的感恩心。
“去偏遠地區支教,條件艱苦些我從不在意,當時我們就打地鋪住在當地學校里,但是對怎么做好事情感到無從下手,這是讓我最沮喪的,”李學文回憶,“當我懷抱很大的愛心和理想去了艱苦農村,結果到了那里發現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怎么辦?”
他說,這是他常常思考的問題,光有理想不夠,光有愛心也不夠,關鍵是能做什么,怎么做好。“我們作為大學生,不要自命不凡,不要把自己看得很偉大很神圣,以為自己去農村送點東西,站在希望小學里講兩回課就是幫扶了。要建設新農村,需要的是長期、細致的工作,這也是我干村官的原因。”
休息時,一個人在屋里,李學文就會將自己參加艱苦地區支教的視頻和照片翻出來看,“每當看到這些孩子的笑臉和字跡,我都覺得充滿了勇氣和力量,要踏實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