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四歲了,上幼兒園小班,叛逆心理一天比一天強。例如,叫他不要用射水槍亂射,他偏偏要射進我心愛的書里;叫他不要玩痱子粉,他偏偏把整盒粉倒在地上玩“切蛋糕”的游戲;叫他不要說臟話,他偏偏一口一個“國罵”……更惱人的是,他故意把口水吐在大人的手腳上,用牙簽扎大人的屁股,大人越生氣,他越是嬉笑來勁。
有一次,他為了引起我的注意,甚至把自己的一大坨鼻屎挖出來,當場吃給我看。看著那黑黝黝、臟兮兮的東西在他嘴里被反復咀嚼,我又氣又急,抬手就是兩巴掌。想不到這小子硬頂著和我干,硬是把鼻屎吞了下去,還哭著倔強地說:“打吧!打吧!還要打!還要打!往死里打!”說實話,當時正值氣頭,早忘記了他是自己的心肝寶貝,就是想往死里揍,還好他奶奶及時解圍。氣得我午飯也沒有吃,躺在床上生悶氣。
輾轉反側中,我覺得必須懸崖勒馬,做出實際行動。便去圖書館找來了大量的幼兒心理學讀物,書中說,改變幼兒要先從改變父母開始,以身作則,循序漸進,慢慢影響孩子。
幼兒心理學認為,兒童長大的過程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顯著特征不可忽視:一是群體性,兒童一定是在與同齡伙伴的交往中長大的;二是實踐性,孩子是在體驗中長大的。中國的父母大多數只關注學習,這就讓孩子幼小的心靈感到寂寞,他們最渴望被關心的問題卻沒人重視。
我終于明白,現在的獨生子女其實很可憐,大多數時間一個人在高層電梯房里生活,沒有小朋友的陪伴,而大人們都忙于自己的事情。比如兒子,潛意識里,他是想用吃鼻屎等種種古怪行為來讓我知道:我很孤單,我需要你抱抱我,陪陪我!我曾經天真地認為,童年就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耍,于是買了很多玩具給他,讓他自娛自樂自己玩。現在才發現,我的放任式家教并不正確,并且造成了他放縱和叛逆的性格。
于是,后來當兒子把玻璃珠子放進嘴巴里的時候,我再也不表現出緊張了。相反,我沉著冷靜地拿出另外幾顆玻璃珠子,放在地板上彈“彈子球”玩;兒子一看,也把嘴里的那一顆吐出來,加入到我的游戲中來,氣氛還相當地輕松愉快。
同時,我意識到自己這個“暴君”是兒子愛說臟話的“元兇”,開始努力管住自己的嘴,讓他在沒有國罵的環境中接受文明禮儀的熏陶,把記憶中的骯臟詞匯逐漸忘卻。
現在,“和兒子打成一片”成了我的至理育兒理念。跟他一起玩沙沙,一起聽“爸爸抱抱我”等系列兒歌,一起看《喜洋洋和灰太狼》,一起品嘗一袋津津有味的零食。兒子漸漸把我當成了好朋友,種種叛逆舉動逐漸消失,還會跟我分享他獨自的快樂和秘密,比如,他在廚房角落發現了一群螞蟻,或者老師獎勵給他的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