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兒科實習時,恰好被分配到小兒加護病房。這里幾乎都是重癥病童,每個專職的護理師負責兩到三個患兒。為了避免這些免疫力較低的小病人遭受到過多的感染源,醫院嚴格規定家屬的探病時間只限于中午十二點到一點,晚上五點到六點。
一天早晨,一個看似健康、精神與活動力都很好的女童帶著行李和抱枕,自己走進了兒童加護病房,住在十一號病床。接受這個女孩住院是件怪異的事情,因為她的病情似乎沒有嚴重到需要專責護理人員全天候照護的程度。
病歷介紹,女童8歲,因“不定時的劇烈頭痛與前幾天曾有高燒” 住院。因為女童出生時曾有腦水腫的病史,顱內放置了引流管,所以醫生懷疑劇烈頭痛的主因是引流管功能異常,無法有效降低顱內壓力。但是,女童的相關檢驗與檢查都未顯示出異常,依照檢查結果評估,她不應該有頭痛的表現。
怪異的事情在于女童除了高頻率抱怨頭痛之外,還附加了不定處的腹痛、背痛、大腿與臀部疼痛。而且女童總是大聲哭泣呼喊,透過情緒發泄來抒緩疼痛,密集的時候甚至是幾分鐘一次。當她實在太吵鬧時,護理人員和我會輪流到床邊安撫她,幫她按摩痛處。最離譜的事情是女童幾乎沒有睡覺,一直哭哭鬧鬧,引起大家注意。當到了探病時間,若是父親來探視,她喊痛的頻率會降低很多;如果是母親來陪她,女童照樣抱怨全身各處疼痛。她像是個被寵壞的小公主,說話的態度和行為舉止極不禮貌,而且常常有許多無理的任性要求。
這女童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希望女童住在兒童加護病房里,找出病因。但是,經過多位主治醫師會診,大家認為女童很可能是精神問題造成的疼痛。于是努力說服家屬,把她轉到了普通病房。聽其他實習同學說,女童在普通病房繼續住院兩周,服用一些抗抑郁藥物后出院了,醫生囑咐定期回診。
最后診斷是女童的媽媽平時對學習成績有嚴格要求,爸爸因為工作忙碌,較少陪伴,偶爾見面時十分溺愛她。前陣子女童剛經歷了“菁英班”的考試壓力,再加上同學之間相處不良,導致她精神壓力太大引起疼痛。最初的疼痛可能只是偽裝的,目的是想吸引父親關注。可是心理影響生理的結果,漸漸連帶影響了痛覺的神經傳導物質,導致住院等一連串事件。
從這女孩生病的過程中,我深刻體悟了“身心靈”是緊密連結的,無論實質的病況如何,病情受到心情影響的程度不容小覷。女童的精神壓力必須找到良好的管道抒解,才可避免日后“重蹈覆轍”。總而言之,保持心情愉快,就是抵抗病痛最佳的預防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