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苦于作文難寫,教師苦于作文難教,這是多年來困擾學生、教師的一大難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不應讓“訓練”“觀察”代替學生的心靈感悟,應提倡學生“自由狀態下的寫作”;學生作文要個性化,教師的作文教學應開放化。這樣的作文教學才有導有放,作文課堂才充滿勃勃生機;學生的習作才有趣有情,綻放異彩,真正讓人賞心悅目。
[關鍵詞]中學語文;作文教學;個性化
作文是困擾許多學生、教師的難題。作文難寫,學生或如“老虎吃天”不知如何下口,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或苦于沒有素材,參考作文選的結果是寫出的文章千人一面,有些甚至是隨意編造、無病呻吟之作。作文難教,常常出現教師或程式化教學,或不加重視放任自流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作文教學中框架太多,過多強調作文選的參考作用,壓抑學生個性,忽視學生的心靈感悟,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訓練”與“觀察”不可能代替心靈感悟
要讓學生寫好作文,必要的訓練(如觀察能力訓練、思維能力訓練、文體訓練等)和觀察(如用心觀察自己身邊及社會上的人、事、物等)是不可少的。但任何事物都忌走極端,過分地夸大或過多地重視這兩方面的作用,都將陷入新的教學誤區。
寫作是最有靈性的思維活動,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個性。現在說起作文教學,教師說得最多的是“訓練”,但是有哪一位成功的寫作者寫作方面的成長主要得益于“訓練”?古今中外那些受人盛贊、廣為流傳的不朽的詩文,無不是作者特定情感狀態下的抒發與記錄,無不閃爍著作者個性的光輝,或悲傷,或怨憤,或興奮,或歡欣,或豪情滿懷,或對月當歌,或淺吟低唱……并非生硬的“訓練”之作。通觀學生的優秀習作,有的雖顯稚嫩,亦是有著獨特的心靈感悟之作。學生從這些習作中體會到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之樂,而這也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由此觀之,在作文的起始階段,講基本章法、技巧,進行“訓練”有所必要,但隨著年級的升高,“真情實感、心靈感悟”就比章法、技巧更為重要了。
再如“觀察”,每個語文教師都會對自己的學生強調觀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學生作文真的是“觀察生活”的結果嗎?“觀察”不是照相,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象不經過學生大腦的“篩選”,不經過學生縝密的思考加工,不會成為獨特的認識,此所謂入于眼,融于心,出于口。從這個意義上講,“心靈的感悟”更能撥動學生思維的神經,更具激發學生寫作欲望的可能。美國的海倫·凱勒自小雙目失明,卻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女作家,她的成功難道是靠“觀察”嗎?若認為此例只是個例的話,試看蕓蕓眾生中諸多健康的人吧,“視而不見”“熟視無睹”亦是常態。
當然,以上所述并不是否認“訓練”和“觀察”的作用,也并不是說不需要“訓練”和“觀察”,而是想指出:它們代替不了學生的心靈感悟。
二、應提倡“自由狀態下的寫作”
現在的作文教學,教師已不像以前那樣將“框架”定得過多過死,但也未能做到完全放手,總是“精心”地給予“點撥”“啟發”“指導”。殊不知,這同樣給學生“指明了方向”“選擇了道路”,學生仍在被牽著鼻子走。而當今世界,迫切需要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能力,否則,學生在未來只能像侏儒一樣仰視別人,繼而被殘酷地淘汰。在學習領域中,哪塊“地盤”最能體現學生的創新意識,最能讓學生馳騁思想、盡展才能、顯露綜合素質?那便是“作文領地”。而唯有“自由狀態下的寫作”,才能使學生真正“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期,他們睜大了眼睛看世界,如饑似渴地“吞咽”知識。他們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思考,對未來有了許多美好的愿望和浪漫的遐想,對外部的事物及定論開始有了懷疑和批判的意識,并進而想改造,想創造……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思想是有價值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寫作,他會將自己的思想、情感統統訴諸筆端,不計形式,不拘一格。而這樣的自然狀態下產生的文章,往往下筆如行云流水,酣暢淋漓,充分顯露了作者鮮明的個性、絕妙的構思、新穎的思想、獨特的感悟,可讀耐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若不加禁錮和限制,而給以恰當的引導,作者還會一發而不可收,陶醉于寫作的樂趣中。
為什么“自由命題”“自由狀態下的寫作”能如此激發學生寫作的激情?一是學生的寫作靈感、心靈震撼不會只等到上作文課時才產生,而是想傾吐時便“一吐為快”;二是自由作文形式、內容都有極大的“自由度”,學生盡可用自己喜愛的文體寫作,而不用擔心文體不對或字數不夠而被要求重做。曾在刊物上看到一位學生寫的一首名為《秋》的小詩:
水面上,
漂著紅葉黃葉斑斕一片,
像一葉扁舟,
上面坐著秋天。
很難想象,這首妙手偶得有著絕妙構思的小詩,若不是在“自由狀態下”創作,而為迎合寫作要求而不得不“摻水”“拉長”的話,將會是一首什么樣的詩?
讓學生在“自由狀態下”寫作吧,多給學生的心靈開幾扇窗,讓其思想能自由地飛翔。
三、學生作文應個性化
如今,“張揚個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個人的個性是進行創造活動的內在依據和動力,是一切創造力的基礎。每個學生本來就有著獨特的個性,他們內心世界的豐富并不亞于成年人。每個學生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耐讀而又不易讀懂的書。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他們,打開他們身上由外在因素施加的種種“枷鎖”,解放他們的思想。如能這樣,學生作文便能回歸到抒發個性、自由表達的境界。
有一個學生特愛逆向思維,而文如其人,于是他的作文用他的話說就是“力求想人所未想,發人所未發”,在學生中的傳看率相當高。如他寫《塞翁失馬》讀后感,文中這樣說:“大家對塞翁幾乎都持肯定贊賞態度。但他的思想觀念就全對嗎?我認為,非也。這位失馬的塞翁,不以眾人之‘吊’為憂,不以眾人之‘賀’為喜,在復雜的現實面前,沉著冷靜,方寸不亂,能看到‘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和‘福禍相轉而相生’,這種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但他這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及相對主義觀點,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這些語言真實反映了學生思想的光彩,可貴可喜。
作文是學生心靈的折射,也是一種情感的釋放。它“傾吐”的是發自內心、自由自在的“聲音”,是個性的張揚。然而,作文教學的現狀卻是束縛太多,捆綁太重,其中,“中心先行”就是套在學生身上的枷鎖之一。先確定中心思想,再擬寫作提綱,最后把內容“填進去”成文,這一作文模式使許多學生搜腸刮肚仍寫不出好作文。即使寫出來,也是思想的圖解,概念的演繹,缺少了靈氣,看不出富有情趣的、鮮活的、獨特的語言,看不出學生的個性。之所以這樣,是相當多教師不敢讓學生思維“盡情馳騁”,怕學生作文“跑題”而在應試中可能得不了高分,想穩妥些。也正因如此,中考、高考作文能讓閱卷教師眼前一亮的佳作數量還是太少。
對于寫作而言,語言的個性化極為重要。大凡行家、大家的作品,往往自成風格。老舍是用純熟的北京口語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鐵筆”“圣手”,趙樹理運用純化了的北方農民口語,自成“山藥蛋”派。再如,魯迅的嬉笑怒罵,朱自清的清新自然,冰心的典雅溫馨……哪一個不讓人拍案叫絕呢?所以,教師要鼓勵、引導、培養學生說自己的話,用自己的話說,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四、作文教學應開放化
無論做什么事,有明確目標,有濃厚興趣,都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寫作也不例外。新學期伊始,教師便可將本學期整個作文教學的安排、學生要達到的目標印發給學生,讓學生心中有數。接下來,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意見,在教師指導下(兼顧單元檢測的安排)定出哪些是課堂上必須集中完成的目標,哪些是期末檢測前需完成的目標,然后在作文本上寫出“序”或“題記”。
對于前一目標,教師要精思熟慮,巧妙安排。課堂上要通過創設情境、開展游戲或競賽活動等形式,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在情緒高漲、精神興奮的狀態下當堂完成任務。
對于后一目標,教師可完全放手,讓學生充分地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生活,能激起學生感情波瀾,使他們想一吐為快;生活,能開啟學生心智,使他們在思索中恍然大悟;生活,能誘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在思維的空間盡情遨游。“心底確有愛與恨,是花是鳥皆成文。”學生可將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及時記錄下來(課外涉獵遇到極欣賞的字、詞、句亦可用于自己的文中,這也是一種學習),經過取舍、加工、提煉、潤色成文,還可征詢學生、教師、家長等人的意見,反復修改,直至滿意后再上交。這樣的習作學生是有感而發,“中心”明確且隱含文中,有真情真悟,有獨一無二的見解與感受。
學期結束,教師還可要求每個學生將自己的習作加以總結,寫出“后記”或“小結”,然后再互相傳看,互贈意見。至此,本學期作文訓練便大功告成。這樣,教師的作文教學才有導有放,作文課堂才充滿勃勃生機;學生的習作才有趣有情,綻放光彩。師生均感輕松愉快,而學生作文成績斐然。也唯有如此,學生作文的百花園里才會百花盛開、異彩紛呈,才會令人賞心悅目,目不暇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