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堂教學中創建美的語言,對中學語文教學工作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語言表達能力的優劣,不但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創建美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具有趣味性,生動性和形象性,這是通過課堂教學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關鍵詞]語文;語言;趣味性;生動性;形象性
語文是知識傳承的橋梁,是衡量人才知識與素質的標準之一,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和獲得知識的必需技能。華羅庚曾經說過:“要打好基礎,不管學文學理,都要學好語文。因為語文天生重要。不會說話,不會寫文章,行之不遠,存之不久。”可見,學好語文是至關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創建美的語言,使教學語言具有趣味性,生動性和形象性,這是通過課堂教學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創建語言的趣味性
1.導語的設計要有趣味性。一節語文課有個良好的開頭,常常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在教《安塞腰鼓》一課時,結合多媒體播放的激動人心的場面,運用工整的句式設計一段導語,使學生很快進入詩中的意境,受到了強烈的感染,既增強了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2.講解的趣味性。語文學科中的有些知識,枯燥無味,學生不易理解,教師在這方面更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筆者在教借代這種修辭時,就注意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個問題。一上課,筆者就說:同學們平常愛給別人起外號,有點像今天上課要講的修辭——借代。在具體講解這種修辭時,筆者始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學生學起來始終興趣盎然,理解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3.一節課結尾要注意興趣性。好的結尾會給人回味無窮的感受。一節課快要結束了,教師如何運用簡練的語言結束這節課的教學,并激發學生學習下節課的興趣,這是非常關鍵的。正如評書所說,欲知后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教師的語言既不要拖泥帶水,也不要平平淡淡,給人以半截子課的感受。因此,結尾要有趣味性,做足懸念,吊起胃口,起到余音繞梁三日而不絕的效果。
二、創建語言的生動性
1.語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語言若與學生的生活、認知水平、經歷、興趣貼近,學生就會有知音般的感覺而倍感課堂的生動。
2.語言要融入情感。學生喜歡文學作品,百家講壇,評書,電視劇,卻不喜歡語文課,因為學生喜歡有血有肉有情感的語文。教師在講臺上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講臺下面也是活生生的一群人,文學作品本身也是有情感的。教師要感動學生,教學語言就要生動感人。
3.課堂上,師生情感交融,還表現在教師用賞識的語言去評價學生。在學生回答問題時候,我們要去積極的給予回應和評價。課堂上要避免教師使用生硬冷淡的話語、粗聲大氣的訓斥、尖銳刻薄的嘲諷,否則只會拉開師生的距離,破壞課堂的和諧氛圍。對待學生應盡量多鼓勵,多表揚,講究藝術,要硬話軟說,急話緩說,嚴話寬說。在評價學生時語言要有真情實感。
4.“無聲的語言”也能創建生動的課堂。如課堂的板書。書寫美觀、形式新穎、語言精練、結構完整的板書也是生動的。又如教師的表情、眼神、肢體,配合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會使課堂充滿了活力。有時課堂上一個友好的眼神,一個優雅的手勢,都在無形中使教師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在教與學之間產生特殊的凝聚力。
生動的教學語言是一種技能。優秀的教師往往有著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和語言藝術水平,他們的語言就像磁鐵一樣深深地吸引著學生。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色的語言需要淵博的知識,智慧的頭腦,需要綜合素質的提高。只有日積月累,流利生動的語言才會像汩汩泉水一般噴涌而出。
三、創建語言的形象性
1.教師要深刻領會作品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是通過語言塑建出來的。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作品,仔細琢磨作品中的語言,讓作品中的形象立于紙上,印在腦中。
2.教師的講解要形象。如《孔乙己》一課,教師如能形象地講解,就可以把一個受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毒害之深的窮困潦倒的書生的形象印在學生腦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提轄那三拳打得實在出色,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一個好打抱不平,除霸安良的英雄形象便躍然紙上。類似這樣生動形象的例子很多,教師如能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形象的分析,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興趣能激發人心理活動的積極性,鼓舞人去獲得有關知識、技能,并促進能力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善于創建美的語言,運用美的語言,才能創建出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給學生以知識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才能讓學生學習語文的暫時興趣變為穩定興趣,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才能把美麗的“陽光”播撒到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