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化,越來越多的教師認識到固守標準答案是貽害學生思維創新的教學方式。而如何在教學中擺脫這一陋習是現代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面對的課題。作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師,除了把“標準答案”視為一種參考、一種指向,讓它引領學生走向更準確、更深刻、更全面的解讀外,還要盡可能地激發“課堂學習的主體”的學生,讓他們融入文本,充分思考,探討碰擊,相互補充,主動地接近甚至超越“標準答案”,形成更個性化的思考。
[關鍵詞]語文;文本;辯論;深思;追問
時下,學生手頭的學習參考資料十分繁雜。每每布置預習作業后,不少學生在課堂上給出的答案嚴謹、周全。面對這樣的“標準答案”,這樣的課堂交流,我在欣喜之余,不免多出了幾分擔憂,學生是否走的是“終南捷徑”,并非自己思考所得。在帶領學生閱讀文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在文本中真真切切地走一遭,學思共生,通過提出問題和探尋答案來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情感,喚醒文本生命,在分析討論中經歷共生共長的學、思過程。
一、引領學生辯論深思,加深學思體驗
在復習中,有這么一道題:“廣玉蘭開花有早有遲,在同一棵樹上能看到花開的各種形態。有的含羞待放,碧綠的花苞鮮嫩可愛。有的剛剛綻放,幾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鉆了進去……”畫線部分的句子中,你覺得哪些詞用得好?為什么?
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出這樣幾個答案,讓他們來判斷:
A.“迫不及待”用得好,它寫出了蜜蜂急切的心情。
B.“迫不及待”“鉆”用得好,從蜜蜂這樣的表現,我們可以體會到廣玉蘭花的魅力。
C.“迫不及待”“鉆”用得好,這與前面花兒剛開了一點,縫隙小相照應。
經過學生的分析、判斷,由他們自己得出答案。這樣的訓練之后,教師再出示一個相似的句子,交由學生自主討論:“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從北面遙遠的地平線嬉笑著追逐著奔向岸邊,剛一觸摸到岸邊的礁石、沙灘,又害羞似的退了回去,然后又撲了上來,像個頑皮的孩子。”并提示學生從“手法、作用、反映的特點”三方面來進行分析,感受此句妙在哪里。
這樣的自主探究過程,對于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表達的完整和概括能力的提高都大有裨益。同樣,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并引導學生相互啟發、充分表述,相信他們都能從中學會縝密思考和盡量全面地表達,而不會滿足于片面的體悟、片面的思考。如果教師能認真解讀參考書或其他資料給出的答案,那么,標準答案也就不再成為一種束縛、一個現成的結果,而成為一種引領、一種有益的啟發,對于教師備課、上課也有積極的指向作用。
二、促進學生學思結合,迸出精彩思維火花
文本,需要學生富有個性的解讀,從中獲得獨特的個性體驗,這是閱讀探尋之路上的美妙風景。作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師,除了把“標準答案”視作一種參考、一種指向,讓它引領學生走向更準確、更深刻、更全面的解讀,還要盡可能地激發“課堂學習的主體”的學生,讓他們融入文本,充分思考,探討碰擊,相互補充,主動地接近甚至超越“標準答案”,形成更個性化的思考。
在教學完《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用一個字來評價李時珍辛苦編寫《本草綱目》的行為。學生可能給出“甜”“甘”“樂”“福”等答案,但此時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感性層面上。課文中李時珍的話里有一個“值”字,“甜”“甘”“樂”“福”等是對“值”這一理性概括的具體化。教師可以做進一步的點撥,繼續追問,讓學生的思維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甲:甜。
師:李時珍因什么而甜?
甲:李時珍因為造福人民而甜。
師:所以李時珍覺得——
甲:再苦也是值得的!
乙:樂。
師:李時珍因什么而樂?
甲:李時珍因為發現藥草的功效而樂。
師:所以李時珍覺得——
甲:再苦也是值得的!
……
一些預習充分的學生,有可能已經獲得了非常完整的答案,這個答案可能是他自己思考的結果,也可能是從一些參考資料上獲得的。因而,教師不能止步于學生給出的答案,還要引導他們明晰抵達這一答案的路徑,多加追問,激發探討,這樣就可以避免學生投機取巧,暴露出他們理解不透、不深的問題,讓他們獲得更深刻而全面的學思體驗。當教師引導學生解決了大多數的理解障礙,“標準答案”被學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了,并學會了自主探究與思考,才是真正有益于學生長遠發展的教學。
參考文獻
[1]倪鳴.標準答案,應該是什么[J].江蘇教育,2012(4) .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詩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 松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