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典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是我們感受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加強修養;也有利于弘揚祖國的民族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關鍵詞]經典誦讀;民族文化;陶冶情操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有豐富的語言積累。許多學者都號召“誦讀國學經典,積淀文化底蘊”。為了弘揚民族文化,讓孩子們從小與古典詩文同行,與圣賢為友,享受快樂古典人生,接受最有價值的作品,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在小學一至六年級的語文教材中就有李白、杜甫、蘇軾等名圣古人的詩文。但如何通過誦讀古典詩文來弘揚民族文化,將語文教學與古典詩文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孩子們在幼小的心靈中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達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閱讀境界呢?
一、運用電視激發學生誦讀興趣
筆者所在學校為便于教學,每個教室都裝有一臺電視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愿意學習。為了激發學生誦讀詩文的興趣,我們,購進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等光盤,運用電視機圖文并茂的優勢,每天利用晨讀十五分鐘進行古詩欣賞,并利用中午進行古詩詞的廣播教唱。通過聽、讀、看、唱,讓學生感受詩的意境,音樂的魅力,讀的技巧,既激發了學生誦讀的興趣,又陶冶了他們的情操,鍛煉了他們的誦讀能力。
二、利用課堂提高學生誦讀能力
誦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傳統實用的方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說明了誦讀的重要性。課堂是提高學生誦讀能力的主要領域。那么,怎樣利用課堂提高學生誦讀能力呢?
1.示范讀。古典詩文,不像現代文容易理解,但有一定的韻律。學生剛接觸新詩文不懂內容,讀起來感受不到詩文的韻律。如果教師能示范讀或配樂讀,這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給學生提供朗讀榜樣,創造朗讀條件,品味古詩文的優美,激發起學生朗讀興趣和信心。
2.引領讀。為了培養學生誦讀能力,檢查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情況,感受到文章內在的節奏氣勢及作品中豐富細膩的情感,教師可在示范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領讀或教師領讀,讓學生在領讀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升華,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3.齊聲讀。齊聲朗讀能引起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加強學生的責任感;能讓學生很好地調整朗讀速度,訓練學生掌握自己的正常音量,發展學生朗讀技巧,齊聲讀能渲染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氣氛。對那些對朗讀不感興趣的學生,可多一些帶讀,并增加學生朗讀的次數,齊聲朗讀的形式可以是男女同學分組讀,全班齊讀。
4.吟唱讀。大多數古詩詞本來是有樂曲,以供吟唱,如《今日歌》《憶江南》,有的古詩是后人給它譜了曲,如《春曉》《鋤禾》等古詩就是著名詞曲作家谷建芬老師譜的曲。在教學中,教師們能通過多媒體配上樂曲,引導學生進行吟詩唱歌,在吟唱中學生可采取多種吟唱,合著節拍搖頭晃腦,合著節拍拍手,點動腳步,高年級學生還可以手拿筆用筆桿輕輕敲桌面,筆桿和筆桿輕敲發出脆響如同樂器,吟中取樂,唱中背熟,既使他們感受了音樂的魅力,又使他們在享受優美的詩文之中,學得輕松,記得牢固。
三、采用競賽培養學生誦讀情趣
德國一位著名的醫生說過:“六至十三歲是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代,至十三歲為一生中記憶力最高峰。”小學生誦讀古典詩文,是趕在孩子心里最純凈、記憶力最好的時候,接觸最有價值的作品,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不斷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應將躍然紙上的古典詩文,在孩子們最佳時機采用競賽,培養他們的誦讀情趣,以便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采用競賽的方法:1.在班級學生中開展古詩文積累比賽,吟誦比賽,扮演誦讀比賽。2.分低、中、高年級比賽,可以吟詩作畫比賽,根據詩文自編自演比賽。3.在教師中進行古詩文教學比賽,意在檢查教師方法,實質從中驗證學生,學習情趣,所達到的效果。在比賽過程中,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誦讀情趣高漲,求知欲望加強,集體榮譽感增強,弘揚民族文化進一步得到升華。
四、借用力量調動學生誦讀熱情
我們鼓勵孩子把學會的古詩文有感情地讀給長輩、親戚聽。為了得到家長的支持,探討古詩文學習方法,我們擬寫了“致家長的一封信”,征求家長的意見,做到及時反饋,采納家長的建議和好的方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誦讀的熱情。家長愿與孩子共同學習古詩文,當學校搞活動時,家長和小孩一同登臺演出,意義非凡。
弘揚民族文化,誦讀古典詩文,猶如一支催人振奮的樂曲奏響,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堅定了教師的教改決心,震動了社會力量的心弦。我們相信,只要堅定步伐,一往無前,民族文化一定會發揚光大。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