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四步法”由“預習、檢查、研講、練習”等四個步驟組成。這個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活動完成的。學生在一系列學習活動中,不僅能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能力,使聽說讀寫諸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閱讀程序;四步法
一、預習是學生的自讀活動
預習,主要是學生的自讀活動。成功的預習,將為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與發展開辟廣闊的前景。在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對學生進行預習的常規訓練,授之以自讀的基本步驟和方法,并做到兩點:對預習內容定向——提示閱讀的范圍和重點;給預習任務定量——規定預習時間,確定預習任務,記下疑點,繼而使學生認識到注音釋義、圈點勾畫、文章的題目、寫作背景、段落層次、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等預習的基本內容。預習的重點則要因文而異。比如,記敘文重在理清楚文章的線索,脈絡,事件的前因后果及經過;說明文重在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上的辨析;議論文則重在找出中心論點,并從結構入手看文章如何論述論點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便能自行掌握預習的內容和方法了。
在預習過程中,學生進行翻查、體會、摘記、綜合、質疑等一系列活動,其觀察、理解、分析、歸納等能力得到訓練。經過課堂教學的驗證和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將獲得提高。比如,學生預習時容易忽視文題的妙處。學習《一件小事》和《變色龍》之后,會體會到《一件小事》深刻地表現了“小事不小”“以小見大”的主題,《變色龍》則一語道破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形象特點,從而認識到一篇文章的題目與文章的中心、內容、表現手法等是密切相關的。以后,他們預習《愚公移山》時,就會領悟到“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二、檢查是督促學生的學習
如果說預習是學生吸收信息的過程,那么,檢查預習則是學生輸出信息、教師獲得反饋信息的過程。通過檢查,教師可以“吃透”學生而得以因材施教,以便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教師的檢查方法可靈活多變。筆者曾讓學生綜合預習一個詩歌單元的課文,然后利用早讀課通過競賽法檢查預習的情況。筆者將生字詞、詩歌題目、詩人姓名、詩句中運用的修辭方法等基礎知識編成各種題目寫在紙條上,讓各研討小組派代表抽題解答,師生共同判別正誤。在短暫的時間內,既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又激起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和技能的掌握還得到了強化訓練,真可謂“一箭三雕”。除此之外,小組互檢研討法、教師抽檢評點法、學生集體解疑法等,都可視具體情況而選用。
三、研講是教學的優化形式
研講是課堂教學的優化形式。它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揚長避短,既能充分發揮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導作用,又開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教師在授課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訓練的重點及需達到的目的,以加強學生的知覺心向,從而集中注重“信號”,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要經常調整教法,變換教學手段,以引起學生的注意,進行有效的教學。例如,在講授現代文時,筆者首先讓學生分組讀議,討論教師布置的思考練習題,編寫結構提綱、概述、分析全文或某些語段的內容,使學生做到一課一得,形成知識結構的連貫性、序列性、系統性和整體性。在教淺易文言文時,筆者則要求學生先閱讀幾遍原文,弄懂弄通注釋(包括讀音、實詞、虛詞、句式和常見的文言語法現象等),理解思考練習,然后由教師答疑和做些必要的點撥和補充,再讓學生輪流進行口譯或古今對譯,鍛煉直譯為現代漢語的能力以及達到能夠閱讀一般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
此外,還可以采用比較法、設疑激思法、討論法、單元教學法等講授新課,讓學生參與復述答問、演板、朗讀、演講、聽記等活動,有時也借助教具、掛圖、多媒體等進行教學,大大激起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注意,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四、練習是檢驗學習的手段
練習是學生把新知識結合于原有知識,或面對新客體而改變原有概念的認識階段,學生運用練習中產生的新信息改變其反應,從而獲得辨別水平的提高。
教師可以將練習分為單項練習和綜合練習。課堂多做精要、有效的單項練習,以利鞏固和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與技能,課外則多為綜合練習,這既指書面作業,也包括學生的觀察和實踐活動。例如,上完《蘇州園林》一課后,筆者組織學生到縣城南山公園參觀,讓他們完成一篇說明南山公園的習作。學生參觀時,筆者指導他們按一定路線觀察并同時思考說明的順序,讓他們從整體到個別進行細致觀察,同時確定說明的“點”和“面”,針對某些原物,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妙詞佳句,從而適當地運用于習作之中,啟發學生思考運用哪些說明方法較佳,結果,學生的這次說明文習作普遍寫得較生動具體而有條理性。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