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網絡環境中開展基于互聯網的城鄉交流與協作,從而促進教育的均衡化發展,可為教育改革和質量的提高提供有效的策略和實用模式。主要探索路徑為:開展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在項目論證、項目實施、合作交流、經驗總結等方面做大量的工作,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出具有學科特點的網絡教學應用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多層次提高教師的能力。
[關鍵詞]網絡;遠程協作;師生均衡發展
基于網絡同步的平臺,通過實踐活動這一學習形式,可讓城鄉學生在同一話題、活動中圍繞同一知識點進行“同化”“順應”,從而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達到教育質量的“同步”。我們通過計算機等多媒體硬件設備開展基于項目的學習,開展了一系列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在項目論證、項目實施、合作交流、經驗總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深入研究。
一、探索出具有學科特點的網絡教學應用模式
精心設計項目學習的選題,既立足于課堂,又不局限于課堂,努力做到課堂向課前延伸和向課后拓展,向社會和家庭開放,向大自然開放,既立足于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努力促進多種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為了使教學模式、資源多元化,且靈活地為教學服務,最好的形式是網絡交流的形式。把主體教學過程分成“搜集資料——協商討論——制作文稿——展示成果——補充指導——得出結論”這6個環節進行實施。如在實施項目“你了解火災嗎”時,為了便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地利用資源,事先制作好一個網頁,集中了與問題相關的一些圖片及文字說明,幫助學生闡述問題。對于一些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可以通過應用專題網站,到互聯網上查找更多的資料,補充課堂所學內容。這樣,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每一個學習者都經歷了一個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完善情感的自主學習過程,輕松地實現了自主學習、自主發展。與此同時,更鍛煉了學生應用網絡搜集資料,從資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使用這種模式教學,有著傳統教學手段不可比擬的優勢。
二、網絡交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學會學習,學會操作。在項目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以“七色光”為例,互動式網絡學習拉近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教師能夠根據實際的學習進程靈活調整活動目標,學習變得更加靈活,大量資源的提供, 方便了資料搜集,便捷的計算機成為資料整理、成果展示的有效工具。通過“自學—指導”的互動的學習法,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可以鍛煉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和判斷問題的能力。通過制作、演示電子文稿,培養了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歸納概況和口頭表達能力等。這樣他們將受益終身,也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2.質疑問難,創新思維。如在完成“我們身邊的自然保護區”這項活動時,學生在尋訪、調查身邊的自然保護區時,提出了“自然保護區內外的動植物的生活情況,活動有什么差異,兩者有什么不一樣” “它們愿意在怎樣的環境中生活”等一系列問題。隨后學生提出在實驗探究中發現的新問題,并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對新問題進行歸納、梳理、總結,提煉出具有共性的、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兩地學生利用互聯網進行遠程討論,確定具有共性有價值的問題,為后續的實驗研究奠定基礎。并于新浪微博、好看簿等平臺開展共同寫作活動,分享各地學生對尋訪身邊的各類自然保護區的過程、發現和思考。
3.學會觀察,善于思考。“月季花用什么水養殖更好”是根據現行小學科學教材,圍繞植物這一大知識領域開展課題研究,將課堂資源應用于項目中,為學生提供支持探究性學習的素材,提起學生對一些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較難發現的現象或問題,引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探究。項目實施的過程不僅是對學生美的熏陶,更讓學生感受到來自生命的力量。學生在驚嘆之余,不免產生種種困惑,使學生的觀察活動更為有效。經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引導,學生的觀察探究活動從無序到有序,從細節到整體、從片面到全面、從局部到全局,循序漸進,良好的觀察思考能力逐步形成。
三、同課異構多層次提高教師的能力
“同課異構”教學研討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我們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熱點、難點問題,交流彼此的經驗、多維的角度、迥異的風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華。這種多層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討,有利于整體提升教師的教學教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的氛圍。如我們就小學科學課題“美國人登月是否造假”,構成了同一內容用不同的風格、方法進行教學的課。課程設計是教材認識月球部分的擴展,是對以往所學的科學知識的應用,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媒介素養,融合網絡工具來推動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教學設計了三個層面的活動:一是學生自由猜測美國登月是否造假的假說,二是通過網絡查詢相關的月球知識及阿波羅登月資料,三是根據掌握的知識和證據對猜測作出解釋和分析。
責任編輯 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