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實踐者。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創造性,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給學生充足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動手、動腦、動口,使全體學生都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的自我發展。
[關鍵詞]數學;主動參與;主動性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知識、提升能力、豐富自身底蘊的過程,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自我充實和發展”的價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采取多種手段,創造條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從而不斷促進學生自身的良好發展。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營造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氛圍
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重要前提。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好前后新舊知識的銜接和鋪墊工作,通過創設寬松、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情境,采用富有激勵性和啟發性的教學手段,面向全體學生,真切地關愛每一個學生,為他們捕捉和提供學習中的有利時機,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促使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教師要給學生以尊重。教師是學習過程的主導者,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參與者,且師生平等。教師要真正把學生視作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己的言行給學生以親切感、自尊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健康樂觀的情緒和強烈探求知識的愿望。教師還要注重幫助學生樹立自信。要先從激發興趣入手,通過創設一些趣味的游戲情境、故事情境,引導他們參與其中,有了興趣,才會去主動探討、主動研究。接著分層設計練習,滿足各個學生的學習需求,讓他們感受成功,逐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問題情境的創設對于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更為有效。小學生天生好奇、好問,創設問題情境能夠釋放學生抑制的大腦神經,使學生迅速進入到亢奮的學習狀態中,從而把知識的學習內化為學生的自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疑中思,疑中學,疑中生奇,疑中得趣,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充分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性。
二、合作探究,搭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橋梁
小學數學學習活動中,合作探究是一種經實踐證明的有效的教學形式,它要求將學生分成四到六人小組,在組內開展合作學習,共同探究,完成老師分配的學習任務。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更加突顯了學生的主體性意識,促進了師生平等協作、融匯彼此的信息溝通,有利于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有利于思維的撞擊,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在探究問題時,學生思維變得活躍,思維的寬度和廣度都得到延伸,學生在與那些不同想法和觀點的碰撞交流中得到啟發,讓自己思考問題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此外,合作探究學習也體現了知識的交互性,讓學生間的知識技能得到互補,達到“博采眾長”的目的。
如在教學“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時,在學生已經了解了長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長概念的基礎上,教師隨機拿了一學生的文具盒,先讓學生量出文具盒的長是20厘米,寬是8厘米,然后提問: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來算算這個文具盒的周長是多少。同學們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來的,說說你的看法,最后看哪個小組找到方法最多。
接著學生便在小組內展開了合作探究,經過交流共發現了有三種方法來計算:
第一種:20+8+20+8=56厘米 學生概括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長+寬
第二種:20×2+8×2=56厘米 學生概括為: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
第三種:(20+8)×2=56厘米 學生概括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通過合作學探究學習,學生們既找到了長方形周長的三種計算方法,而且在探求該知識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知識要點的領悟,拓展了思維,訓練了語言,還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協作互助的團隊意識。
三、走進生活,拓寬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源泉
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性和價值。課堂是一個生活的大舞臺,教學中,我們要盡量縮短課堂與實際生活的距離,引領學生走進生活,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感受數學無處不在。如某旅游團44人去劃船,需要租用船只,大船可容納10人,租金20元,小船可容納5人,租金12元,問怎樣租船合算?為什么?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通過比較知道,都租大船或都租小船都不劃算,租四只大船一只小船只需要花費20×4+12=92(元),租金要比另外兩種便宜得多。通過這個實例,學生發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責任編輯 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