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切實轉變和優化教師教學行為,是決定新課程成敗的關鍵,是新課程改革得以深入扎實推進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教學行為;學習;樂趣
教學行為優化就是指在心理學、教育學、教學論等理論的指導下,減少無效教學和低效教學行為,實現學生更快更好發展的努力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氛圍,關注學生的發展,與學生一起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一、激勵,讓學生充分享受語文的樂趣
教學要堅持正面教育,滿腔熱情地激勵學生前進,相信每個學都能成才,并為他們成才創造條件。
很多語文教師都感到困惑,為什么天真爛漫的學生剛進小學時最喜歡的就是上語文課。在語文課上,他們總是那么積極、活躍。然而,一升入高年級,普遍地學生對語文起了一種厭煩情緒,尤其是一些男生更是對語文學習“深惡痛絕”。語文是一項長期的學習活動,投入大,收益慢而且收益少,好動的小學生又怎會有如此大的毅力,堅持日復一日的枯燥的語文學習呢?假如課堂上教師再對學生加以“顏色”的話,孩子們必然會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如何避免上述現象的產生呢?關鍵要看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否把握住“激勵”這一原則。每個教師都明白激勵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也都在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注重著對學生的激勵、表揚。然而,教師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學生需要的是教師發自內心的、真心實意的贊揚、鼓勵與鞭策,那些虛假的所謂的“你真棒”“你很偉大”之類的評價語言有時甚至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
二、民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實踐證明,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最適宜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形成敢想、敢說、敢為的創造精神。也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們才會真正地喜歡語文課,真正地形成一種師生融洽、配合默契的語文“藝術”課堂。
去年,筆者接手了一個新的班級。剛開學時,筆者發現班上學生有一個共同特點——課堂上愛講話,尤其愛“插嘴”。壓抑學生,強制學生不插嘴或許真的能在短時間內解決這一難題,但根治得了嗎?或許其他的“并發癥”又不約而同地產生了:如課堂的“死”,學生的“呆”……怎么辦?
于是,筆者又想到了綜合性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自己,在活動中提升自己。筆者向學生布置了一次活動,兩周后舉行一次辯論賽,主題為“課堂上插嘴講話好還是不好”,并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出了“插嘴”現象較嚴重的學生擔任主力辯手。為了表示教師對這次活動的重視,教師和學生們一起觀看了幾場精彩的“大專辯論賽”,并和學生一起參加了平時的討論……
兩周后的辯論賽上,學生們的表現令人吃驚,他們竟然從“文明”“課堂效率”“學生心態”等多方面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在此基礎上,筆者再向學生們提出一個長期的比賽計劃,學期結束時評選出大家心目中的各方面的好學生及進步學生。這種實踐活動的開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們順利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改正了這個缺點。
三、內化,讓學生學會自主思維
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教學的內化原則是使學生在愉悅的情緒情感的心理體驗中獲取知識、接受教育,促成內因的變化。要實施啟發式教學法,提供啟迪學生思維、發展學生自學能力和主動發展能力的啟發式教學,以主要精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執教《青蛙看海》時,很多教師都想引導學生體會“攀登才能有所成”或“成功的來之不易”。可就文本而言,二年級的學生怎能理解這個抽象的道理呢?教師只有讓學生體驗才能使他們有此收獲。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嘗試著讓學生和小青蛙一樣,大膽地讓學生走出課堂,順著樓梯,從一樓蹦到三樓。然后,再讓氣喘吁吁的學生談談此次活動的收獲,學生很快就能進入情景,進入角色,深刻感悟到了成功的來之不易。
責任編輯:一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