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學生畫畫不是美術教學的唯一方式,引導學生“說畫”對美術教學同樣重要。“說畫”能夠引領學生的感知器官,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能夠推進學生的內部消化,提高學生的美術理解,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
[關鍵詞]小學美術;說畫;高效課堂
人們常把“美術課”稱之為“圖畫課”。的確,我們很多時候把一堂美術課的重頭都放在學生“畫”這方面,重在美術技巧、技法的訓練,而忽略了“說話”這一環節。其實,“說畫”對于學生“繪畫”也很重要。新課標強調“美育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在形象、感受、理解表達中來回碰撞,從中升華出各種能力的提高的過程”。表達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說話”,巧妙地說話,既能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也能增加對于“畫”的領悟,更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繪畫”。
一、引領學生的感知器官,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
美術從某一方面來講,它是“說話”的“產物”,古人把要傳遞的信息用圖形的形式記錄下來,而后逐漸演變成單純的“繪畫”。孩子在嬰幼時期就開始涂鴉,成人往往難以理解,但孩子卻能滔滔不絕地詮釋出很多的想法,由此可見孩子的“說”與“畫”是密不可分的,很多時候孩子的“說話”能力高于“繪畫”的能力。
例如,在上二年級《畫感覺》一課時,由于是低年級的學生,美術技巧技法還比較薄弱,但他們擁有無窮的想象。因此,教師在課堂可以更多地讓孩子說自己對于顏色、線條的感受,說別人的畫面的表現。和學生多交流,把他們感受到,但是“畫”不出來的說出來,教師適時地輔以“畫”的表現技法。讓孩子在愉快地交流中滲透技法,先從感官上喜歡美術,培養繪畫的興趣。
二、推進學生的內部消化,提高學生的美術理解
美育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首要是對于美的理解,技法技巧的掌握是其次。如何讓學生充分理解美的含義,方法就是要教會學生先發現各種各樣的美,而后才是理解。通過“說話”的環節,能更好地讓學生先發現后理解。
如在上六年級《親昵》這堂課時,主要就是讓學生體會各種親情的“美”,進而描繪出這種“美”。剛開始,學生欣賞了大量的圖片,對人、動物單個形體的塑造有了一定地掌握,但對于畫面整體的把握還是一頭霧水,表現出來的作業內涵也比較單薄、僵硬,顯得比較蒼白。教師可以在修改作品環節中改變策略,先讓學生說和父母之間的樂事;說和同學、朋友之間的秘事;說和家里寵物間的趣事。學生相互交流,再去看圖片,看先前的作業,發現自己畫中的不足,進行適當的修改,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畫中。這樣,學生的畫面表現得更具人情味,也更有內涵更溫馨。同時也讓學生更深層地理解親情的美,對于“美”的含義有更進一步地加深。
三、拓寬學生的思維領域,促進學生的美術創新
兒童欣賞的過程中,會依據自己的理解,對畫面產生新的與眾不同的聯想和想象。如何利用好學生的這種特性,讓美術欣賞課真正深入他們的心理,進而轉化為內在的美術動力?最好的辦法是:開闊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在實際的美術創作過程中展現自己獨特的一面,有個性地塑造形象。想要更好地欣賞,光憑教師唱獨角戲似的說是完全不行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角色,學生才是欣賞的主體,放手讓學生自己說,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對于梵高的《向日葵》、康定斯基的《夢中的笛聲》等抽象畫的欣賞,簡單的做法是老師講學生聽。但這容易扼制學生個性的發展,即便是學生認真聽了還是轉化不了他自己對畫的領悟。其實,學生本身對一些色彩明亮的東西就很感興趣,畫面中鮮亮的色彩就足以激發他們探索的欲望,何況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不如讓他們大膽說,說自己的理解,對《向日葵》明艷的色彩、《夢中的笛聲》獨特構圖形式、“點彩”表現技法的認識;說自己的想法,畫面內在含義;說自己欣賞后的收獲,有時學生的“獨特見解”會比教師的更出彩!
四、開闊學生的審美視角,提升學生的審美價值
羅丹說“我們身邊不缺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很多時候,教師都在引導學生去發現前人優秀作品中的美,往往忽略身邊潛在的美,這對學生的審美評價范疇造成很大的局限,也會對他們的審美價值造成很大的誤區。審美對象的選擇應該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多發掘、交流一些在我們身邊的美,生活的美,自身的美。
例如,在上五年級《風景如畫》一課時,與其帶領學生單純的欣賞很多優美的風景圖片,不如充分利用好身邊的資源,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帶領他們去河邊、去田野,夸一夸家鄉的美。學會“說話”,才能更好地“繪畫”。不要一味地去追求繪畫技法的枯燥教學與練習,應真正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盡善盡美地實施美育,讓我們的孩子真正成為一個會發現美,會欣賞美,會領悟美,會表現美的孩子,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
責任編輯: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