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是一門和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課程。要達到我們的教學目標,必須要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方式,即改變單一的、教授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學習。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改革
自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和從前的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要求有了很大改變。最明顯的表現為教學從教師的教走向學生的學,從課堂的教走向社會的學,讓學生從被動的學習中走向學生主動的學,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充分地發揮,同時讓課程能和學生的生活和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習品德課能真正使學生的思想、行為規范、道德品質等有明顯的提高。
一、從教師的教走向學生主動的學
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觀察、調查、搜集、記錄、歸納、分析、體驗、感悟等自主學習的方法,真正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被動地接受教材上或者是教師講的現成結論,而是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經歷實踐和創新的過程,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究獲得知識,感悟出一定的道理。它表現出更多的開放性、問題性、實踐性和學生參與性特征,而且學習過程中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學習結果的重新建構等也有別于我們的傳統教學方式。因此,在品德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研學習,教學效果非常明顯。如筆者在教學《從一滴水說起》這一課時,把整課分成四個部分:水是生命之源、感受水危機、節水總動員和課外拓展。在每個部分讓學生親自感受人類和社會離不開水,探究:如何保護我們的水資源,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缺水和水污染你知多少以及浪費水的現象有多少,我們自己在保護水資源方面是怎么做的,等等。通過學生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必能使學生樹立水是珍貴的,也是有限的,浪費和污染水是對人類自己的不負責等這樣的觀念。
二、從有限的課堂走向廣闊的社會
就小學品德課堂教學來說,教材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給教師教學之用,而只作為引發學生活動的工具,是學生開展活動時可以利用的資料。學生更多的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品德課程注重的是學生的生活性和活動性,就是要使學生從有限的課堂學習走向廣闊的社會。學生有他們自己的生活需要和特點,我們關注他們的現實生活是現代教育的需要,因為學校教育是要為學生的未來生活做準備,同時也是我們的教育重視、關注怎樣去改善、促進學生正在進行的生活。這是我們品德教育的學生社會化的最終目標,也就是使學生在在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為的全面社會化。如筆者在教學《塑料與我們的生活》時,在課前先讓學生調查:在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塑料制品?塑料制品有哪些優點?想一想如果我們一直用塑料制品對我們人類有什么影響。在課堂教學時,讓學生把看到的、了解到的進行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盡管塑料制品對我們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方方面面的方便,但是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塑料制品帶給我們的生態危害。因此,在生活中要做到少用或不用,以保護我們的環境。這樣的教學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不是所有對我們有用的東西都是好的,任何東西的應用都應該考慮它的兩面性,特別是對自然、社會的影響有多大。
三、從單純的學走向活動的學
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不僅僅是要求學生掌握知識,理解有關品德要求,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掌握,在活動中實踐,這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更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這也是小學品德課程——活動性的基本特征之一,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更要把課程內容和活動結合在一起,才能使教學有效。因此,建構活動型課堂,采用豐富多樣的活動(游戲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情境中悟,在生活中演”,不僅使學習富有生趣,還讓學生在活動樂趣中受到教育,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如筆者在上《坐立走 有精神》一課時,先讓學生觀看自己平時的坐、立、走,再觀看60周年國慶節解放軍的閱兵儀式,讓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二者之間的差距,這時我再播放坐、立、走的有關規范的視頻,以及要做到坐正、立直、走穩的基本要領,最后結合學校少年軍校開展的軍事隊列訓練活動中讓學生來感悟要領,提煉精神。
總之,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的組織和實施,都應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主,使師生在和諧、生動的學習活動中,使學生真正地從一個自然人變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社會人,這是最有效的教學。
責任編輯: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