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靈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強調教師的示范作用、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適當的情感氛圍、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和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等途徑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滲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教學;情感
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努力達成三維教育目標,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個性和人格的發展,使得學生成為一個完全發展的人。因此,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情感的滲透,肩負起情感道德教育的重任,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一、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缺乏獨立的認知力和判斷力,需要教師示范和指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小學生的直接榜樣,其一言一行、為人處事、儀表形態都起著表率作用,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不僅要具有非常廣博的知識面,還要有一顆仁愛之心,關心學生,熱愛學生,做到讓學生信服,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在教學中,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飽滿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響學生,把握情感教育的契機,用充滿激情的、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盡量做到自然而然地進行情感滲透,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素質。
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心理學實驗證實,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皮革馬利翁效應”也證實了教師的言行能夠給學生以一定的心理暗示,讓學生產生努力學習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建立起與學生之間寬松、民主的互動關系,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等方面的變化,經常提問學生,用充滿感情的語言、飽含期待的眼神,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學生的濃濃的、發自肺腑的愛護、關心、信任和尊重。當小學生處于這種良好的、寬松的情感環境中,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和教師建立起親密無間的感情,才能更好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
三、營造適當的情感氛圍
課堂氛圍作為學生課堂學習賴以進行的心理背景,影響著學生情感的產生和發展變化。寬松、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引發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心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營造合適的情感氛圍和情境,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情感體驗,萌發積極的情感意愿,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情境創設工具就是現代信息技術,用聲音、圖片、視頻、動畫等渲染或者呈現出課文所描繪的情境,讓小學生通過自身的感覺器官獲得直觀感受,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進而加深他們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和理解,自然地升華自身的情感。
四、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
小學語文課本里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出來的,篇篇皆精品,文章立意積極向上。教師一定要充分挖掘出課文中潛在的情感因素,并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認識并感受到這些情感因素的存在。小學生已經具有了初步的觀察、認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可以給小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或誦讀課文,想象課文中描述的場景,慢慢體會文字背后的深意。因小學生的認識能力、想象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可以適當地提供幫助,如充滿感情地誦讀課文,讓學生借助教師的誦讀引起情感上的強烈共鳴,或者引導學生對某些關鍵的字、詞、句進行細細品讀,挖掘出文字背后內在的情感。
五、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小學生正處于具象思維階段,更多地需要借助具體經驗來幫助完成知識意義的建構。教師應在學生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們獲取更多的具體經驗。如組織小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者表演活動,有意識地把課文內容和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獲得實際的角色情感體驗,領悟到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情感滲透,是小學語文課程本身的需要,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也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教師一定要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意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從而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1]張田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04).
[2]夏立志.淺談情感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運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0).
責任編輯:王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