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是困擾廣大師生的難題。教師可采用以“溫故知新、鞏固提高”的銜接方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力行“以學生為主體、以話題為中心”的任務型教學方法,以在教學實踐中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銜接;教學主體;話題 ;任務
中小學英語教學在教材特點、教學方法、教學要求和教授對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學生升入初中,可能會不適應這諸多的變化,在英語學習方面都會遇到種種困難。如何幫助這些剛剛步入初中的學生,使他們盡快掌握初中英語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方法,是初一英語教師應該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要確保小學教學向初中教學平穩過渡,初一英語教學就必須做好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工作。
一、知彼此,找準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點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掌握600~700個單詞和50個左右的習慣用語。此外學生還學習了英語的四種基本時態、名詞單復數的形式和名詞所有格、部分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以及十一種日常生活用語等語法知識。面對著這么大的詞匯量和林林總總的語法項目,加之漫漫長假下來,就算學生小學時學得很扎實,現在也應該忘得差不多了。因此,教師在進行銜接教學的時候,要做到有的放矢,系統地復習小學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以舊帶新、平穩過渡的銜接教學目的。
那么,如何復習才能既達到鞏固學生英語學習基礎,又起到銜接中小學英語教學的作用?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較深入地研究一下中小學教材,關注初中英語教學的新特點,找準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點。
筆者認為,所謂“銜接點”就是要求教師以學生為英語教學的主體,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將新知識的教授方法與固有的知識相結合,用新方法復習舊知識,使學生在復習固有知識的同時,熟悉新的學習方法,然后在學習新授課時,自然而然地接納新教法,實現溫故知新、鞏固提高的銜接教學效果。
二、溫故知,鞏固小學英語學習的基礎
溫故方能知新。圍繞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點,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在小學都學過些什么,然后確定要學生復習什么,以什么具體方式來復習,從而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為銜接教學提供必要條件。
具體地說,可以將小學英語教材中出現過的生詞、語法項目、常用的幾個語法概念以及一些課堂英語串聯起來,進行復習和銜接。根據小學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個體特點,筆者認為可以將銜接工作分為低年級(三、四年級)和高年級(五、六年級)兩個階段。
在低年級銜接階段,考慮到很多學生課堂英語聽不懂,為了給以后的英語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筆者整理出了一套常用的課堂英語,包括教師用語和學生用語,分四次課,用游戲或模擬真實場景的方式講授。
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設計應關注學習興趣和師生情感的銜接。例如,筆者在第一節課讓學生自我介紹時,設計了一個“找朋友”的游戲: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分發寫有序號的紅藍兩種卡片,拿到紅色卡片的同學可以站起來讀出自己的號碼,然后拿到藍色卡片相應號碼的同學就必須站起來,然后兩人互相問一些關于對方的問題并回答。通過這一活動,學生既介紹了自己,也玩了游戲,還增強了對初中英語學習的興趣,師生之間也借此建立了良好情感的基礎。
在第二階段,隨著詞匯量的增大,語法概念也越來越復雜,更應該考慮到銜接的實效性。根據交際教學法原理,語言形式(forms)與語言功能(functions)需有機結合,特別要在語境中進行信息傳遞與接收(exchanging message in contexts)。這一階段的復習,應該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適應新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例如,檢測詞匯掌握情況時,筆者常將目標詞匯編排成具體的語境,讓學生根據語境判斷應該填什么詞,怎樣拼寫,用什么形式合適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復習了生詞的拼寫和用法,又可以重溫詞形的變化,如名詞單復數的變化規律、動詞的過去式、現在分詞、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等等。
再如復習一般過去時時,筆者讓學生閱讀一篇過去時為主的文章。在完成后面的題目后,筆者提醒同學們注意文章的時態,請他們總結一般過去時的構成、用法、過去式的變化規律等,最后再讓同學們寫了一篇日記,提醒他們要注意時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微技能,體現了“以學生為本”、“自主學習”的原則,使學生逐步習慣初中階段的語法學習方式。
通過這些銜接處理,學生既鞏固了固有知識,又以這些固有知識為中心,向初中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發散擴展,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識新法,打通中小學教學銜接的快速通道
溫故的目的就是要知新。要做好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同樣需要對初中教材做到知己知彼。以牛津上海版英語教材(廣州使用)七年級教材為例,該教材“以任務為主”,每個unit的各個section都圍繞著本單元的話題展開,其設計理念之一便是Topic-centered。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圍繞一個話題,遵循“Task-based approach”理念,合理設置場景,并為學生層層設置任務,根據任務展開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習得語言。
如復習Food and drinks話題內容時,筆者在幫助學生復習了小學教材中出現過的有關食品和飲料的詞匯以及表示喜歡和不喜歡的功能結構的基礎上,將這一話題拓展為“飲食與健康”的內容,把飲食與健康兩個話題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有效的拓展,從而將學生學過的、簡單的話題知識引向深入,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同時也拓展了新知識。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生對語言學習通常經歷一個體驗和建構過程,即體驗語言(language experience)→獲得意識(language awareness)→實際運用(language in use)的過程(轉引自《牛津上海版七年級A冊英語教材教師培訓手冊》,2011)。為使學生能夠很快的進入初中英語學習的狀態,教師可以結合初中英語教材的新特點,組織三個相應的教學活動,即提供材料或語境使學生體驗語言→學生獲得意識,然后教師再點撥規則→教師布置語言運用任務,使學生實際運用語言。
例如,在講授閱讀課時,筆者往往會精心設計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個過程,從“引入”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在“閱讀”階段,培養學生能力;利用“拓展”活動,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為學生設計好各種任務,避免上課湊熱鬧的游戲式簡單活動。
上述“以任務為主”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兼顧中小學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個體特性,實現不同英語教學階段的平穩過渡,讓學生輕松進入全新的初中英語學習,有效地實現了中小學英語課堂的銜接。
四、促提高,把學生作為銜接教學的主體
銜接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而學生是教學銜接實踐的主體。教師不能為了教學而教學,在整個教學銜接的過程中,教師大多數時間應該作為一名聆聽者和組織者,將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感悟、總結語言,最終習得語言。
在銜接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任務,因材施教,分層展開教學活動。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在完成教材內容的前提下,教師可以適當增補一些內容,作為拓展的聽說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或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深化學生對教材的體驗。而對于程度較弱的學生,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過程中,要為學生做好鋪墊,如教授相對簡單的語法課時,筆者常要為學生做好大量的課前準備,為課堂的語法教學做好鋪墊,為學生設置合理的階梯,以便于讓學生拾階而上。
這些任務的分層設置,有助于提高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興趣感、成就感和滿足感,能有效避免學生因進入新的環境而產生的焦躁不安甚至抵觸情緒,使學生逐步適應“以學生為本”和“以任務為主”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磨刀不誤砍柴工,成功的教學銜接能夠讓學生逐漸適應并習慣初中英語學習的特點,使教師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事半功倍,學生學起來也能得心應手。作為中學英語教師,我們應不斷完善教學銜接方法,引領學生鞏固舊知識,拓展新知識,幫助學生找到自信,找到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8.
[2]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 七年級第一學期○A(廣州使用)(學生用書)[T].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廣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上海教育出版社.牛津上海版七年級A冊英語教材教師培訓手冊(2011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5.
責任編輯: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