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實教學中,語文課堂高耗低效的問題始終困擾著語文教師。究其原因,在于不少學生缺乏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科學地加以引導,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提高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并通過各種訓練使之逐步內化積淀成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高效;閱讀;自主
在學校里,相比于其他學科,語文教師教得辛苦,效果卻難理想:常常是高分學生少,考試成績普遍低,很多學生不愛寫作,家長不滿意。語文課堂如何實現高效?筆者在長期的教學中邊實踐邊摸索,覺得教師應秉持“主動、有效”的理念,回歸到語文教學的“本然”。
一、提高閱讀教學的地位
閱讀教學是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以語文課本為憑借,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語文閱讀實踐活動。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聽、說、讀、寫的能力。從課程內容看,語文教學分為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學習。從價值取向上看,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學習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吸取知識,提高認識,發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的過程,也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重要過程。即通過閱讀訓練,使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具有適應社會生活所需要的閱讀本領,達到“不復需教”的目的。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大有裨益。葉圣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沒有閱讀的吸收和積累做基礎,寫作就難以進行。在整個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掌握書面語言的教學形式和實踐活動,因而在語文教學課時分配上,閱讀教學所占的比例應該最大。
二、結合教材滲透方法技能
語文教材上所選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精心挑選的文章,具有典型性與精要性。教師如果能將知識要點、方法技能系統地融入教材,教會學生,就能幫助學生在有限的課時內對各種知識技能有較深入的認識,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逐漸掌握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首先,教師應結合舊課向學生簡明介紹、概括文章主旨的特點,講清把握文章主旨學習的必要性。然后,師生共同探討把握文章主旨是否有規律可循,一般的學習思路是怎樣的。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研究。這種把握文章主旨的學習過程,可為學生提供一種自主學習的參考思維模式。當然,這樣的教學方法既要照顧到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個體差異,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還要體現出教學的創新性。通過一段時間科學合理的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可以得到明顯提高,實現語文課堂的“自主”“高效”。
三、通過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學習的時間畢竟有限,如果要學生在課余完成字詞方面的自學,課內再有側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交流的話,課堂教學會更加高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美國教育家梅里爾·哈明說:“致力于鼓舞人心的課堂。”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幫助學生張開個性化的翅膀,在語文的天地間自由翱翔。課余的自主學習能讓學生實現知識與智能的“最佳結合”,有效地將課堂知識學以致用,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起點,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密度,實現高效。
四、嘗試體驗式作文教學
練習性寫作制約了學生在寫作中創造性想象力的發揮。《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將課堂學習和課堂以外的語言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建開放的、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體系”“為學生營造主動、自主、生動活潑地學習語文的環境”,該理念側重于強調語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聽說讀寫方面的資源,教師要有捕捉的“眼力”,善于發現、開發與利用那些有益于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課程資源,在課堂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喚醒學生的生活積累,激發學生體驗生活的興趣,這是改變學生“作文難”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每次作文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狀態出發,激活封存的記憶,挖掘與講述自己的故事,告訴他們這些都是生動的寫作素材,讓學生在愉快寬松的環境中掌握寫作技巧。
語文教學過程應該是愉悅的,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教師也能樂在其中。這是廣大語文教師的教育理想,需要每個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教法、學法,始終把學生當做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尊重,他們就會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教學的高效才有可能實現。
參考資料
[1] 張綱.重視言語技能訓練,培養良好的語文能力[J].中學語文教學,2006(05).
[2]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