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音樂課堂開展合唱教學,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合唱中來,教師必須從激發興趣入手,做好音樂基本訓練,培養學生較好的識譜能力,將識譜教學形象化,增強樂譜的趣味性,由淺入深地進行合唱訓練,使教學扎實有效。
[關鍵詞]合唱;識譜;興趣;由淺入深
合唱是小學校園藝術活動中最廣泛、最重要的活動形式之一。如果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合唱訓練,不僅有利于啟迪小學生的音樂思維,培養音樂情感和集體意識,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合作共處精神、提高學生音樂素質有著重要意義,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綜合音樂素質。
合唱作為一門綜合藝術,包含著聲樂技能、技巧及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力與表現能力的培養。那么要如何利用課堂教學有效地開展合唱教學,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合唱中來并喜歡合唱呢?
一、從興趣入手,做好音樂基礎訓練
小學音樂教學重點之一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識譜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事半功倍、教得輕松。但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往往覺得識譜特別枯燥。因此,我常常將識譜教學形象化,增強樂譜的趣味性,讓學生對識譜產生興趣。例如,在教授單音時,我給每一個單音賦予一個可愛的卡通形象,3是懶洋洋的小貓咪,唱起歌來“mi~mi~mi~”,1是小木棍,敲在地上“do~do~do~”等,并通過唱名找音符等各種游戲鞏固學生的認識、加深印象。在平時的歌曲教唱過程中,我都會挑出一些旋律簡單規整的歌曲帶唱旋律。尤其是一些節奏簡單的歌曲,我會讓孩子們試著認一認每一句句末的那個長音,或是每個句子中節奏較長較有代表性的單音,然后以師生接龍唱的方式唱會曲譜,在指導他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嘗試到成功的喜悅,進而產生學習的興趣。而到了三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我便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不再接唱單音,而是試著唱唱一小節、一個短小的樂句等,由小而大,循序漸進。在反復的、有指導性、有趣味的學習過程中,鍛煉學生良好的讀譜能力,為合唱歌曲的教學打好基礎。
二、拓展教法,幫助學生在合唱中找準定位
在合唱教學中教師也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學生才能主動學習。首先,要注重聆聽旋律對孩子的影響。在許多樂曲中,不乏以不同聲部表現不同音樂形象的合唱曲。在欣賞這些歌曲時,我都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聽一聽其中有幾種旋律,每個旋律像誰在干什么,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這些旋律放在一起又像什么。引導學生感受、想象音樂形象,從而對作品有更為清楚的認知。其次,由淺入深地進行合唱訓練。我將小學階段教學的合唱曲分為三類:第一類,輪唱式。這類合唱曲音樂形象明顯,聽起來層次分明,如三年級的《兩只老虎》,四年級的《小樹長高了》和《小黃鸝鳥》。在教學這類歌曲時,我強調了指揮的作用,用教師的身勢動作幫助學生在合唱中找準定位。第二類,伴唱式。這類合唱曲往往只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主旋律,其余聲部輕巧、恰到好處地烘托氣氛,如三年級的《夢之船》等。在教學中,我通常會先讓學生唱好主旋律,再以與錄音合唱、與教師合唱的方式讓他們體會主旋律部分在整首歌曲中的位置,然后再要求學生聽辨其他聲部的伴唱,想象與單一主旋律所表現的音樂形象的不同之處,最后分組合作表現。第三類,同行式。這類合唱歌曲屬于同度音程行進的,合唱難度較高,學生也容易跑調,如五年級《藍色的雅特朗》、六年級《冬天的請帖》。在教學這類歌曲時,常常會出現因擔心學生唱不好而教師一味包辦等問題,其實應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識譜能力、聽辨能力,對學生有意識地進行音準訓練。遇到這一類的合唱歌曲可以嘗試著讓學生發揮自主性,自己解決問題。因此,在指導這一類合唱教學時,我會將不同聲部的旋律分別展示,先分聲部解決問題,將不同聲部唱準、唱好,然后對學生提出合唱要求及注意事項,包括輕聲演唱、注意聆聽自己的聲音、控制好音準等。有時,我還會使用不用音色的樂器與錄音合作,為學生伴奏,幫助他們找到各自聲部的旋律。總之,教師應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幫助和指導學生在合唱中找到定位。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