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實施教學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效率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因此,無論是知識的傳授,還是能力的培養,都要依托課堂這一核心要素。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充分認識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探索和研究的機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效率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也取決于教師對課文感情、主旨、趣味的開發,因此,語文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教學的藝術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加強課堂提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提問是教師課堂教學的最基本手段,是整個教學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新課改提出改變落后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變革內容,它有利于學生形成實踐能力,提升語文素質。課堂提問要注意時機性,保證適切性。
1.充分結合學生的心理波動特點。當學生因為思維無法突破生活經驗的限制,或受自身知識水平的影響無法進行知識遷移,或有所感悟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教師適時提出各種問題進行引導,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2.緊密聯系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語文課堂教學的進行,一般情況下都會包括課題解讀、初步預習、精讀理解、評價總結等四個基本步驟。在進行課題解讀時,通過啟發性問題的設計,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對全文進行整體把握。如在講解《游園不值》一詩時,一個遲到的學生在師生全神貫注學習課文的時候突然破門而入,面對這種突發事件,教師可以順勢發問:既然小扣柴扉久不開,詩人為何不用力扣呢?學生紛紛回答因為詩人自身注重禮節,有很好的修養,這使得遲到的學生自感羞愧。此種方式既可避免因為直接批評遲到的學生而對其造成負面影響,又可使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可借此鍛煉了其他學生的思維,可謂一舉多得。
二、滲透人格教育,促使學生健康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中所包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刻的、廣泛的。其中“人文內涵”指的就是學生的道德品質以及對學生成長起著重要作用的健康人格,即人格健康和全面的發展。一個人只有人格處于健康狀態時,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并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由于語文知識具有人文性,很多課文都有一定的引導價值,如果教學中不注重引導,任由學生隨意“創新”,則可能導致學生的價值取向產生偏差。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德育品質的滲透,使學生受到健康人格的熏陶。教師可以根據每篇文章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在不知不覺中滲透德育教育,引導學生深刻領悟文章中所包含的人文內涵,從而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詹天佑》時,可以先讓學生充分閱讀文章,然后找出“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這一中心句,學生通過默讀,畫出與詹天佑“愛國”“杰出”有關的語句,并作批注。在學習“勘測線路”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感悟進行討論。經過全班學生的交流和感悟,詹天佑身上的優秀品質已經潛移默化了學生,可以激發他們奮發圖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三、客觀積極的評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自身學習情況的自我評價和總結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新知識、新樂趣、新進步,在教學中應該每節課都為學生留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說一說:這堂課我學到了什么,有怎樣的體會和感悟,我們在解決問題時采用了什么方法,這種學習方法對我們今后的學習會有什么幫助。鼓勵學生針對這些問題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每個單元學習結束后,都要組織學生進行本單元的學習評價和總結,讓學生寫一寫: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會了什么,是否還存在困難和不足,運用并掌握了哪些學習方法,最想對老師說什么。也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在對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訓練時,教師可以先利用電腦的“錄音”功能錄下學生的朗讀內容,然后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其中的問題,互相評價,共同矯正漢字的發音以及情感的表達等,給出合理的改進方案。這樣反復比較,反復錄音,學生的朗讀能力會突飛猛進。同時,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應給予肯定、積極的評價,即使回答錯了,也要對其勇于發言的行為進行鼓勵和表揚,然后耐心地指導和點撥,幫助學生找出正確答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和肯定,如說:“別緊張,你一定能行!” “你的見解很獨特!”“你說得真好!”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