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數學教學實效是一個常見的話題。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今天,如何運用課堂教學藝術,大面積提高數學課堂質量?數學老師要注重課前導入,課堂精心設疑,循序漸進,注重知識的遷移,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運用數學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課堂教學;情境;興趣
數學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它的地位尤其突出。教師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呢?
一、創設情境導入,增強學生學習的內動力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也應十分重視開頭,一節課的成敗,往往與是否有一個好的開頭密切相關。上課不能平鋪直敘,照本宣科,要盡可能一開始就把學生吸引住。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為教案精心設計一個好的開頭,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如學習“有理數”時,筆者舉了這樣一個實例:一輛汽車從校門口出發,沿公路向南行駛5千米,接著掉頭向北行駛5千米,問現在這輛車在什么位置?當然,對這樣簡單的問題學生不難回答,但當問及如何用數學方法表示這輛車的位置變化時,學生就感到茫然了。此時,筆者趁著學生已形成急于求知的心理狀態,及時告訴學生:“要解決這種問題,我們須把數的范圍擴充到有理數。”這樣,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既定的目標上,學生的胃口被吊起來了,產生了一種新異的情感刺激。
二、教以方法,掌握技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葉圣陶先生也曾說:“教是為了不教?!焙玫慕處煵恢皇墙虒W生記住真理,更重視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教師要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給他們一把通向知識寶庫的鑰匙。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力圖提示知識規律。
1.提示新舊知識的紐帶,促使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發現學習數學的規律。有些學生因基礎差,知識很容易遺忘,有些學生學習消極,缺乏應有的自學能力,缺乏學習主動性。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們在幫助他們去解決新問題時,要多引導他們利用舊知識討論新知識。2.精心設疑,激發探究心理,促進學生智力發展。一個人的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巧妙地提出問題,往往能引起強烈興趣,能一下子把學生的心抓住。3.用比較或對比的方法進行數學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鍛煉學生的智力。學習興趣不是在簡單地得到現成答案中,而是在經過分析、比較、推新的探索中?!疤惶教摇?,這樣,可使學生緊張而積極地深入思考。當然,教師絕對不能把學生當“容器”,放在被動的位置上,要大膽放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做學習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常言道:直木適作梁,彎木適作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對基礎不同的學生,在課堂練習和作業的配備上也各不相同,可分A、B、C三個層次,供學生選擇。這樣既體現了因材施教的靈活性,又能使教學要求因人而異。學有所獲是增加學生自信心的必要條件。學生總是對經過努力,能完成學習任務表現出較大的興趣和熱情。例如:1.已知△ABC中,BE⊥AC,CD⊥AB,垂足分別為E、D,且BE=CD。求證:△ABE≌△ACD。2.已知△ABC中,BE、CD為高,且BE=CD。求證:AB=AC。3.求證:有兩條高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經過1、2的鋪設,使學生易于理解。這樣對學生來說,降低了難度。對老師來說又達到了教學要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輕松愉快、逐步探索的環境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四、注重知識遷移,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教學經驗和有關研究表明,在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情況下,往往可以利用喜歡的課外活動、游戲或講故事等活動,把這種興趣遷移到學習上。在數學教學中,正確運用遷移規律,能幫助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提高他們對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因此,在教學時應組織好課外活動小組,并結合課本內容,適當地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家的故事或有趣的數學知識。如講整數性質時可介紹哥德巴赫猜想,說一說陳景潤的故事;講勾股定理時,可介紹一下費爾瑪大定理;講圓周率時可講一講祖沖之父子的成就等。通過這些故事,能激起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求知欲,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