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猜想驗證方法是指通過數學的直覺思維對數學問題進行猜想,然后通過驗證得出結論的方法。在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今天,在學生數學教學中運用“猜想驗證”,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猜想驗證;數學教學;思想方法
猜想驗證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教學方法。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真正的數學家,常常憑借數學的直覺思維做出各種猜想,然后加以證實。”這一方法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猜想驗證思想方法的滲透,以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那么,教學中如何滲透猜想驗證的思想方法呢?
一、設置情境,創造猜想條件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大膽發言,表明自己的猜測,不管對錯,都應該首先肯定學生已經開動了腦筋。對積極發言的學生要及時予以鼓勵并加以引導,得出合理的結論。
這里所說的寬松的環境,是開明、民主的班風和學風,并不是指一味的放松課堂管理。我們主張的是張弛有度的課堂氛圍,以便形成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猜想。既然是猜想,學生自然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猜測,并展開討論。有理有據的辯論,是學生思維形成的良好開端。
二、怎么猜,猜什么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猜想得出結論的方法各種各樣,但是總有一些內在規律。我認為應該通過循序漸進,逐次深入的方法,首先猜條件、猜關系的關聯性,然后進行驗證,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結論。現以兩個案例進行方法的說明。
案例:“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教學片段
在教長方形的面積時,先讓學生猜影響長方形面積的條件有哪些,然后猜測這些條件之間的關系,通過提出假設并進行驗證,最后歸納出結論。
首先,我讓學生準備了五張長方形硬紙片,其中有兩張長寬都相等,一張長相等、寬不相等,另一張長不相等、寬相等,第五張長、寬都不相等。然后以承包割兩塊長方形草地的情境,讓學生發現其中的奧秘:一個操場大,另一個操場小。通過操場大小的比較來啟發學生:影響長方形大小有哪些條件?從而讓學生猜測、思考。引導學生比較幾張卡片,進行有序的思考,展開討論。最后通過多媒體演示的途徑,讓學生進行驗證猜想:長方形平面圖由圖2-1和圖2-2長和寬都相等;圖2-1逐漸變成圖2-3(長方形的寬不變長縮小);由圖2-1逐漸變成圖2-4(長方形的長不變寬擴大);圖2-5(長、寬都不相等)。讓學生觀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發生了什么變化?從演示中你覺得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什么有關?與猜想相符嗎?在觀察和思考中,初步感知到結果,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
其次,引導學生猜這些長方形的關系。課前為學生準備好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和實驗記錄表格如表2-1(每人一張)。
表2-1 實驗記錄表格
讓學生用這12張紙片拼成盡可能多的長方形,拼好后逐一按長、寬、面積等數據填在記錄表格中。
再次,引導學生提出假設,讓學生通過觀察表格的數據后,獨立思考:這些圖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這些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每個圖形的長、寬和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在交流和討論后,形成初步猜想,即: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在提出假設后,進行規律的驗證。教師適時引導:是不是所有長方形的面積都可以用“長×寬”來計算呢?能舉例來驗證你們的發現是正確的嗎?要想知道我們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可以用什么方法來驗證?此時可以出示一個長5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讓學生先猜一猜,再用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面積是多少,結果是否相符。
最后進行結論的歸納,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是怎樣的,然后概括出公式:長方形面積=長×寬。提出思考問題:在面積公式中,“長×寬”實際上表示的是什么?
上述課例中,學生通過感知—猜測—假設—有序地思考進行驗證和歸納,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獲得了數學結論,更重要的是逐步學會了獲得數學結論的思想方法—猜想驗證,提高了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責任編輯 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