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采用“讀、講、議、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
[關鍵詞]課堂教學;思想品德;講練結合
教育實踐表明:一堂好的課,就是教師在教學上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上主體作用的最佳結合。教師的主導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啟發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思維活動,引導他們挖掘知識的深度,拓寬知識的廣度,把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我在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踐中,運用“讀、講、議、練”相結合的方法,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育教學質量。
一、閱讀是獲得知識的基礎
讓學生按照教師擬定的預讀提綱讀書,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前提。閱讀以課前預習為主、課堂再讀為輔,注重把讀的權利交給學生,使學生以真正的學習主人的身份參與教學之中。開始閱讀,學生會普遍感到枯燥無味、困難較大。針對此狀,教師要積極引導,教會學生怎樣閱讀,如何抓中心、抓重點,讓學生逐步掌握閱讀的方法。例如,在學習《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權》這一課時,我在教學中擬定了預習提綱:第一,工人階級為什么是我們國家的領導階級?第二,農民階級為什么既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堅定擁護者?第三,知識分子是不是一個階級?為什么?第四,在我國現階段,為什么參加政權的不僅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還包括其他一切勞動者、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一切擁護社會統一的愛國者?通過按擬定的預習提綱閱讀教材,學生掌握了那些知識淺顯,帶有識記特征,闡述又比較清楚的基礎知識。對那些理解有一定困難的知識,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講,教師在課堂上引導點撥,適當講解,然后讓學生重新帶著問題讀,去求索真諦。這樣做,會使學生逐步養成獨立分析問題、認真看書學習的能力。
二、講解是為學生解惑釋疑
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把握難點,抓住關鍵,解決熱點。以前,我總想講得多一些,可讓學生多知道一些,結果卻浪費了課堂上的寶貴時間。現在,我在教學中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只是向導,學生才是主體,教師的講解必須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善于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因勢利導,而不能包辦代替。因而我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對有分歧的問題和容易混淆的問題,作重點分析講解;對內容頭緒多的問題,采用層層講解的辦法幫助學生逐步把握;對較抽象的問題,采取形象方法講解,而對學生較容易理解的內容稍作點撥即可。例如,我在講“抓主要矛盾”時,列舉了《史記》中記載的“孫武斬吳王愛姬”的故事,啟發誘導學生;在講“規律可以認識和利用”時,我則列舉了“武則天曾下令一夜之間百花須同時開放”的典故,把抽象的理論寓生動形象的事例之中,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做,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提高了思品課的實效。
三、議論是幫助學生探究問題
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群體的學習心態特點是競爭意識強,好學、求新,思維活躍。怎樣指導學生議論探究問題呢?作為教師應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動腦思考,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追根問底。如在學習“看問題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時,我針對學生普遍關心的黨內一些領導干部存在腐敗現象,聯系當前的反腐敗斗爭,設置疑問:為什么有些領導干部會栽倒在權位上?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然后得出正確結論。
四、練習是檢測學習的手段
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題,組織學生練習,使其達到及時反饋、培養能力的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時,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訓練,設計的練習題不簡單機械地重復教材的內容,而是在教材中找不到現成答案,又突出重點、需要經過學生獨立思考才能回答的題目。這樣,可兼顧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知識基礎得到鞏固、提高,使學生在探究問題時逐步做到舉一反三,靈活運用,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教學的對象是一個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個性都處于變化之中的個體。”學生是“認識的主人”,而不是“認識的容器”。所以說,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只要堅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采用“讀、講、議、練”相結合,就一定能提高思品課教學的質量。
責任編輯 如 水